屈炳祥:想起孙中山先生“节制资本”四个大字
“节制资本”,是孙中山先生与“平均地权”并列的民生主义两大经济纲领之一,其要旨是借助国家力量遏制私人资本的膨胀和垄断,以“发达国家资本”,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孙中山先生这一思想告诉我们,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既“有善果,也有恶果”,吾人应取其“善果”,避其“恶果”,做到既开发富源、振兴实业,又防止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流弊。孙中山先生这一思想的提出彰显了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的政治智慧与大胆革新、引领历史进步的革命气概与胆识。这一思想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100年的时间,在这100年里尽管世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它并没有过时,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
一、孙中山“节制资本”之要旨
“节制资本”,是孙中山先生与“平均地权”并列的民生主义两大经济纲领之一,其要旨就是借助国家力量遏制私人资本的过度膨胀和垄断,“发达国家资本”(这里的“发达”即“创立”与“发展”之意,以下同——笔者注),振兴实业,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
追溯历史,“节制资本”是孙中山先生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正式提出的,而作为一种思想,其萌芽始于20世纪之初。1905年孙中山先生就曾指出,民国一方面要仿效西方,“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但在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孙中山先生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既“有善果,也有恶果”,吾人应取其“善果”,避其“恶果”,做到既开发富源,振兴实业,又防止资本主义发展的流弊。这就是孙中山先生“节制资本”思想的最初体现。
“节制资本”,其要旨意在于限制私人资本(当然,在更广的意义上也包括西方列强在华企业,因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第一条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所以如此,孙中山先生指出:“资本家有了机器,靠工人来生产,掠夺工人的血汗,生出贫富极相悬殊的两个阶级。这两个阶级常常冲突,便发生阶级战争”。他还指出:“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这也是孙中山先生提出“节制资本”的根本性理由。
如何“节制资本”?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首先体现在经营范围上的限制。1911年4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明确指出:民国“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即“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几乎在同时,他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作演讲时也强调,他的民生主义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财源”,故要实行“土地及大经营归国有”,社会财富为人民“公有”,民生主义就是“排除少数资本家,使人民共享生产上之自由”。当然,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国有”、“公有”和“自由”都不过是资产阶级思想框框中的东西,与我们所理解的无产阶级的“国有”、“公有”和“自由”有着根本区别。但不论怎样,这总比那种为极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和资产阶级的极端专制,是一种多么大的进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