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校园歌声还是需要多弘扬一些红色文化
五月下旬,有的高校又在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歌手大赛。今年,有的已经不再称为校园歌手大赛,而改称为校园音乐节。参加竞赛的歌手一直都很踊跃,络绎不绝。这对改善校园文化生活还是很有益处的。很多学生,包括一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都是很热爱唱歌、热爱音乐的。在这一届音乐节里,还有不少女同学都能勇敢登台,而且不是以个人的名义参加,她们大多组成为一个团队,集体登台歌唱他们有的是自己创作的歌曲,有的是演绎其他歌手唱过的歌曲。
我偶尔听了某一两个团队的演出排练。发现现在年轻人歌唱的声音已经不再完全类似于过去所谓流行歌曲的那种更多的是微弱气息的声音。他们中有的人声音也很是雄壮,但并不沙哑,还是能给人以愉悦感受的。只不过,我还是没听清楚他们的歌词到底在唱些什么。这未免让人感觉有点遗憾。
我记得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那一届研究生也组织过歌咏比赛。当时各系的代表队主要都是以合唱的形式参赛。那应该是将近四十年前的事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系,唱的是全本完整的《长征组歌》。从现场听到他们歌声的情形来看,他们在排练时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还借来全套的红军式军装的演出服。他们的合唱指挥是和我同一届的研究生。小伙子很有才华,也喜欢张罗事。在我印象中,他们中的重唱,独唱、小合唱也都与当年战友文工团的表演是同一个版本的。这样的歌声听起来让人激动、振奋。那绝对不仅仅只是听到一场合唱的歌声,在那其中还蕴含着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联想起后来的校园歌手,似乎模仿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情形有点过多了。或者说,这些参赛的歌曲,都太过个人化,或者个性化了。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特别讲究突出个性。这样的心理可以能被人们理解。但是也有一样,个性化的表现并不一定只是通过这样单一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像《长征组歌》那样大型的合唱形式,同样也能表演出个性化的特征来。如贾世骏的《过雪山草地》,马玉涛的《报喜》、马国光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耿莲凤和杨亦然表演的女声二重唱《遵义会议放光辉》,还有王克正表演的《到吴起镇》等,都表现出鲜明的特性与个性。
在我们今天倡导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的时候,我们的校园歌手大赛,或者校园音乐节,是不是也应该开始加上一些这一类红色文化的色彩和内容呢?把这些鲜明的红色文化体现出来,会让人感觉到非常困难吗?可能今天的年轻人,今天的大学生们,在接触红色文化方面可能还是缺少一些经历。这不能责怪他们,还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们在这个方面对他们没有进行充分和足够的引导。或许在这些还算是相对年轻的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们,自身也缺乏这类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和意识。也许在老师们看来,能把这类活动组织好一点,千万不要出什么纰漏,就算烧高香了。至于是不是能够弘扬红色文化,他们可能还真的没有顾得上考虑吧?不过,在今年我听到的音乐节表演上,有一首自创的音乐剧《罗阳》中的歌曲。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只是这样的歌声还是略少了一点。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