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黄埔生,跟着毛主席是开国元勋,跟着蒋介石只能进战犯管理所


  抗战胜利80周年的大喜日子渐行渐近,回顾我军光荣历史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了。应该说,大部分文章写的都不错,令我们重温了峥嵘岁月的苦难辉煌,但有些文章也会冷不丁的插入一些莫名其妙的内容,让人心里很不舒服。

  比如,某大网站上看到一篇题为《第一支正式成立的红军为什么不是红一军?从番号看人民军队艰难的创建之路》(以下简称《第一支》)。这篇文章总的来看还比较平实,孰料写到了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撤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时,作者却突然来了这么一段议论——

  毛泽东的部队来自农村,擅长根据地建设,而且首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党领导军队的原则,但是军事素质较低,实战经验更少,战斗力不强。而朱德的部队主要是原来的有着“铁军”之称的叶挺独立团,团营连干部绝大多数都是黄埔生,士兵也大都参加过北伐,军事素养高,实战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正如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谭震林所说,南昌起义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如果最后不能保存下来上了井冈山,井冈山只有秋收起义那一点力量,是很难生存下来的,因为秋收起义部队主要是湖南的农军,战斗力不行,军事素质比较差。这是很中肯也很深刻的总结。

  不知道别的读者是什么感觉,反正的我的感觉是:吃饭吃出了苍蝇,简直要多扫兴有多扫兴。

  不客气的说,这样的文章走的还是旧《炎黄春秋》的路子,即用抬高党内其他领袖的方式来贬低缔造了党和红军,并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毛泽东主席。旧《炎黄春秋》有一篇奇文《朱德——不可替代的总司令》就是这样,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查看,《第一支》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抬其他人贬毛”也是当年蒋经国在台湾主持对大陆“心战”工作时制定的方针,没想到直到今天仍是大陆党史、军史写作的一条被广泛遵循的潜规则。

  回过头来再谈作者的这番议论。

  本来,“秋收起义的部队”也好,“南昌起义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也好,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的革命前辈,其中的许多人没有等到新中国成立就壮烈牺牲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也早有定评。作为享受着这些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幸福生活的后人,我们本来不应该对他们之间孰优孰劣做过多的指指点点,但既然《第一支》一定要挑起这个话题,对历史有所颠覆,那也就不妨讨论几句。

  按照作者的议论,似乎“黄埔生”和“参加过北伐”才是井冈山能否生存下来的决定性因素,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具备这两个因素,所以救了井冈山。

查看余下6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