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这次,贾樟柯说对了
“电影仍然是传播文化与生活方式,塑造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但你的电影在国际上没有市场,就无法传播你的价值观,事情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作者|郭松民
01
著名导演、中国导演协会会长贾樟柯,日前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个论坛上,批评中国电影市场不够国际化,随即引发激烈争议。大概是为了澄清自己的立场吧,贾樟柯又把自己的观点梳理了一下,发布在微博上。
仔细看了一遍(见截图),觉得如果我们不因人废言的话,就会发现,贾樟柯的看法是中肯的,可以说切中时弊。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和北美(美国+加拿大)并驾齐驱的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
第二,中国的电影市场,缺乏真正优秀的国产影片,一些有着惊人票房的国产影片,无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很差,既不能创造新的电影语言,也不能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只是一些绚丽的泡沫,甚或圈钱手段而已。
所以,毫不奇怪,一些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的大片,在国际市场上却风光不再,倍感寂寞。
以2023年北美的外语片市场为例,总票房2.86亿美元,其中日本电影贡献了半壁江山,《哥斯拉》4918万美元,《苍鹭与少年》3970万美元。
此外是印度电影《帕坦》,1749万美元;韩国电影《防弹少年:稍待未来》,912万美元。
而在中国市场囊括近40亿票房的《流浪地球2》,仅502万美元,不及一部日本电影的零头,仅略高于法国电影《坠落的审判》的381万美元票房,而后者本来就是一部小众艺术电影。
时至21世纪的今天,电影当然已经失去了它在20世纪曾经享有的中心位置,但即便如此,电影仍然是传播文化与生活方式,塑造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但你的电影在国际上没有市场,就无法传播你的价值观,事情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当然复杂的,一篇短文不能一一罗列,但贾樟柯指出的中国电影市场不够国际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02
和许多人的刻板印象相反,中国的电影市场,有过一段相当国际化的时期,那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来自亚非拉国家的电影,获准在中国放映。如朝鲜、越南、墨西哥、罗马尼亚、印度、巴基斯坦等,也包括苏联、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的电影。
记得那个时候,小伙伴们还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电影风格,编了一套顺口溜,什么“罗马尼亚洋枪洋炮,朝鲜哭哭笑笑,越南飞机大炮,中国新闻简报……”之类,不同国别的电影,打开了一代人观察世界的窗口,也成了美好的文化记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