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思考的几个观点
中国抗战的两个历史阶段
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历时14年,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从1931年9月开始,至1937年7月,为局部抗战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从1937年7月开始,至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为全国抗战阶段。全国抗战,是相对于局部抗战而言的,主要是从地理范畴上进行的区分,既指抗战地域范围的不同。局部抗战阶段,主要是在东北和部分华北、华中地区进行的抗战,是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局部抗战,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压制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抗战;全国抗战阶段,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抗战。正如毛主席指出的,“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2页。)
中国抗战的两条政治路线
全国抗战阶段,存在着国共两党两条根本对立的抗战政治路线。一条是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主张和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军队和依赖外援进行抗战。一条是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主张和实行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全面抗战路线,就是实行抗战的人民战争。抗日战争是“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正是这条唯一正确的抗战路线,引导中国人民彻底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也进而取得了中国自1840年以来对外战争的第一次胜利。
中国抗战的两个战场
全国抗战阶段,中国的抗战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这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独有的壮观景象,它得益于共产党倡导和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抗战,历经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正面战场,主要抗战发生在战略防御阶段,即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陷,时间一年余。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是较为努力的。但因为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失误,致使日寇基本上侵占了中国的东部地区。正是在这些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丧失的大面积国土上,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直接与日寇浴血奋战,不断收复失地,逐渐形成了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广阔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即敌后战场。从1938年底的战略相持阶段起,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部队,除一小部分组成远征军外,其主要部队则都在敌人占领区域外,基本部署在远离抗战前线的大西南和大西北地区的中国大后方,在正面与日寇形成对峙状态,而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武装和群众的敌后战场,则实际上成为了中国抗战的主战场,这种抗战形势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