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不向投降派妥协的抗日名将——赞电影《吉鸿昌》
【题记】电影《吉鸿昌》是一部好作品,好就好在歌颂的是抗日英雄,鞭挞的是那些迫害以至杀害民族英雄的投降派。文艺作品的好,最基本的要求是扶正祛邪——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吉鸿昌以炽热的爱国热忱,坚决要求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殊死决战,他到南京政府请缨抗日,不但没有获准,还被逼迫出国考察,不准在国内活动。
这就是蒋介石领导的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面对日寇蹂躏中国,蒋介石选择的不是战,是什么呢?名义上他不敢降。但他重用了投降派,打压打击了像吉鸿昌这样的抗日英雄,最后竟然残忍把吉鸿昌杀害!
电影《吉鸿昌》就是用艺术手法再现这个过程的故事片。
【电影《吉鸿昌》海报】
这部电影在1980年第三届百花奖的观众评选中获得最佳故事片奖。
那个时候的文化氛围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观众肯定了电影编剧、导演、演职人员的辛勤工作。
这说明:如果要拍抗日的电影,那么观众当然是希望看到像《吉鸿昌》这样的作品。
01
吉鸿昌的扮演者达奇,把民族英雄的大无畏气慨表现出来了。
剧情简介:1931年,被蒋介石部署在鄂豫皖边界剿共的西北军吉鸿昌部第21军,士气低落,叛逃日众,一向治军严明的吉鸿昌对此困惑不解。一次,一位逃兵反对剿共的慷慨陈词,引起了他的深思。
影片插曲《大别山上杜鹃花开》、《恨不抗日死》,配的镜头,有吉鸿昌勘察苏区的场景,后面是悲壮的歌声......
吉鸿昌破例赦免逃兵死刑后,自己乔装成平民进入苏区实地考察。
苏区领导人周光远识破他的身份,就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战争观念等问题,与之作推心置腹的讨论。吉鸿昌彻悟心服,返回驻地后即按兵不动。
蒋介石怀疑吉鸿昌赤化,迫使他出国考察。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吉鸿昌回国抗日,蒋介石又诱逼他反共。他看透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同时也认清了拯救中华的希望在共产党,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吉鸿昌积极联络西北军、东北军的爱国将领,在天津组织了抗日救国同盟军。
吉鸿昌跨马挥刀,率领同盟军屡建奇功,捷报频传。蒋介石惊恐万分,企图用武力威逼吉鸿昌交出军队,吉鸿昌在抵抗中负伤,回到天津。但不久,吉鸿昌就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蒋介石再次诱降不成,便下令将其杀害。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留下遗诗,慷慨就义。
【吉鸿昌和妻子合影】
1953年,毛主席亲自为吉鸿昌烈士签发纪念证,并授予他的遗孀胡红霞。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