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英:关于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问题
【提要】首先,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回到了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逻辑,即在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模式必须从模仿性创新转向突破性创新。第三,新质生产力的实现方式是通过生产要素组合实现高效的要素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的是如何形成科技突破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以此形成新的发展模式。第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在于找到新的发展动能。数字经济可能带来新的生产力变革和产业革命,成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第五,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业革命应该是绿色发展模式形成的新产业质态。最后,传统生产力也可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实现转型升级,不能把传统生产力等同于落后生产力。
一、理解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回到马克思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到《资本论》时,马克思讨论的是资本主义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着力点更多地落在了生产关系,即怎样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去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的前提是什么呢?前提实际上是先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研究的基本背景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不相适应。所以,尽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更多的是讨论生产关系如何去变革,但本质是在生产力发展后生产关系如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社会变革。
理清整个脉络后,笔者认为,讨论经济发展的时候,首先就是要认识到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在马克思的理论里面,这一点是前提。也就是说,讨论生产关系的前提是什么?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制度变革。
后发国家的困境是什么?因为后发国家未能先实现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在生产力很落后的情况下进行赶超,通过建构制度和改变生产关系,而不是先有生产力发展以后再进行制度变革。从苏联到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即是如此。因为生产力落后,所以先变生产关系,制度变革先行,通过制度变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样马克思的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在这些国家的实践就变成了先变生产关系,先搞制度革命、搞制度改造,后面的改革、转型只是对之前的矫正。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国家建构与建设进程,实际上也是在一个生产力落后的社会,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建设一个现代国家。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判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很落后,也面临不利的国际环境,必须进行制度革命,改变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建立新的制度,建立政权,进行现代国家建构。再到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改革,本质上也是基于传统集权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生产力落后的认识,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要改革,也就是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也就是说,还是通过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