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来到了南泥湾


1.jpg

  在歌曲中知道了你,在课本上读到了你,在王震将军的传记中熟悉了你,但是当我的双脚第一次踏上了这片被称为“陕北好江南”的土地,却依然是抑制不住的惊讶、赞叹和对一种精神的无限向往。

  此时正是三伏季节,虽然说是末伏,但秋老虎的肆虐,36度的高温,依然让人觉得湿热难耐得透不过气来。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航程,延安落地,地面气温却才24或者25度左右,一种深秋的感觉。如此,千把里的路程,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接我们的南泥湾同志告诉我,早晚最好穿个长袖或者夹克,免得受凉。在酷热难耐的季节,听到这样的嘱托,简直觉得不可思议。

  南泥湾在哪里?宝塔区东南45公里,这是一片345平方公里的狭窄溪谷地带。这里风景之美,对于我们这样到过很多地方的人来说,依然有几分惊叹。空气十分清新,恨不得张口贪婪的深深呼吸这久违的清新空气。虫鸣鸟唱,仿佛进入了一片大自然的天然乐园。著名的千亩稻田连成一片,一瞬间好像到了水乡江南。当年359旅的老八路栽下的苍松翠柏,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在炮校门前那条笔直的大道边上,两侧大树相拥,成了一道最为壮观的风景。

2.jpg

  这是南泥湾吗?这是被当年的八路军前辈开垦的蛮荒之地吗?这是当年被359旅叫做“烂泥湾”的荒凉山岗吗?我无法相信,这块如此美丽的地方,与当年书本上那些真实的记录如此不协调。我在努力按照书本上的记载,搜寻着书本上关于南泥湾描述的记忆。

3.jpg

  按照书本上的南泥湾描述,当年的南泥湾是这样的景象:荒草丛生,沼泽遍地,兽群出没,渺无人烟。一句话,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地方。是什么力量,让这块荒蛮之地变成了今天这个北国江南的富饶景象?这是我一来到南泥湾就在寻找的答案。

  时空倒错,我的思绪一下子出现另外一幅景象,这是1939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生产动员大会的会场。

4.jpg

  毛泽东面对700多名代表,正在做深刻而生动的动员报告。他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陕甘宁边区的环境条件讲起,摆了面前的巨大困难,本来100多万人的延安,现在忽然增添了近8万人的共产党军队,且基本是高级机关,延安贫瘠的土地怎能承担如此重负?毛主席向全体代表提出了“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这一极其严峻的课题。

  毛主席讲话非常风趣,他说:“今天,我们陕甘宁边区的党政军民在经济上遇到严重困难,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用品奇缺,大家都有切身感受,喝小米稀饭,盐水泡野菜,这样的苦生活现在都难以维持。”“怎么办呢?”毛主席诙谐地说:“现在跟大家商量,究竟如何是好。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条路,应该选哪条路?第一条把革命队伍解散,都回家当老百姓。”话音刚落,会场一片笑声,毛主席也笑了。“看来你们是不同意把革命队伍解散的,好吧,那么我提出第二条道路,叫做束手待毙,就是坐着不动,等着饿死。”讲到这里,他双手交叉,向胸前一抱,做个束手无策的样子。再次引得会场一片大笑。毛主席继续说:“看来第二条路大家不愿意走,你们既不愿解散回家,又不想坐着等死,那就只有第三条路了,叫做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全边区各行各业一起行动起来,参加农业生产。战胜经济困难。”“我们丰衣足食,吃得饱,穿得暖,要满面红光,兵强马壮,只有这样,才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查看余下7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