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艺术创作怎样讲好当代中国故事?
戏剧怎样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怎样表现当代火热的现实生活?怎样创作人民关注,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之作?这是包括影视等多种文艺门类在内的一直困扰创作人员的一个重要话题。这个问题的症结归根结底到底在哪里?就在于缺乏对生活真正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就在于缺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开掘。有的只是表象地标语口号式的图解国家的政策。这个问题有的是作家不愿去对生活进行长期、深刻的体验,有的是因为资本过度干预剧作创作而发生困扰。因此这些年人民大众对有些胡编滥造的作品,对于远离生活的作品表现深为不满。
但是最近“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军旅编剧周振天,在执笔创作话剧《深海》、《危机公关》之后又创作出了四幕话剧《轨道》,成为一部为业内专家和同行们交口称赞的现实主义创作的上乘剧本。我认为《轨道》是近些年来艺术化真实地展示“现在生活进行时”的一部极具鲜明时代色彩、极具时代气息的优秀剧作。
一提表现现实生活,有人就简单认为,把会议上的报告,把一些最新鲜最时尚的语言,特别是最新政策图解似地引入剧本,喊一喊、说一说,就显示自己就是跟紧了形势,就觉得是表现了主旋律,殊不知,对这种“喊口号”、“贴标语”、“绣红旗”式的创作,除了交差式的完成任务之外,老百姓是不买账的,他们认为这是艺术家在用大话空话糊弄观众。
所以,近些年来创作投入虽然不少,资金年年补助,舞台豪华了,背景电子化了,但真正给大众留下印象的佳作却与观众的期待仍然有很大距离。但是《轨道》却不一样,它以鲜活生动的戏剧语言,以极具时代气息的情节与细节,以精巧而又极强戏剧性的艺术构思,向观众展现了一幅被浓缩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当下新时代的社会景象。让人们感觉,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眼前生活,剧中人物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
其实,《轨道》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若论场景,就一个西部某省长兴市即将被废弃的铁路老河站附近一座名叫“有奔头饭庄”的小店,人物中一个是因为没有大学文凭而下海经商的小学教师,一位老河站年轻的工程师,两位老河站的打工仔,一位驻店卖唱女歌手,还有外籍华人,投资商人林之潜及其妻儿。就这么一个店铺,就这么几个人物,却精彩纷呈地表现了“一带一路”这样一个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小站的未来,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因为“一带一路”这个时代大主题被牵动着、被改变着。即将关停的老河站也因为“一带一路”重新焕发生机,发生着重大变化,最终成为国际贸易版图上一个重要货物集散地之一。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