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谈谈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几点看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教材中,从来都是承认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极其重要作用的。但是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于是许多思想家、理论家、一些学者一窝蜂地开始把这一论断看做是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发展和创新。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
第一,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歪曲
马克思当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确实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极其巨大作用。但马克思从来没有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独立要素提出来。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这三个要素之中,通过这三个要素体现出其巨大作用。如果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本身不为劳动者所掌握,没有渗透到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之中,这样的科学技术没有任何社会作用。科学技术只有与生产力的三要素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全国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谈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三要素的关系时说:“科学技术上发明往往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重大变革,科学技术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化生产中,生产工具的改革、生产新工艺的采用,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自然的属性,有效地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以及发现和创造新的劳动对象,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动密切相关;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智力水平的增长,体力和智力的强化,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武装。这一切都说明,生产力诸要素及其发展同科学技术相关。”(第265页)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是对科学技术动态的考察过程,包含着它的物化过程,是绝对不能离开生产力的三要素的。当把“科学技术”当做与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并列的甚至高于之上的生产力的独立要素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第二,这一思想完全否定劳动者在生产力三要素中的最终决定作用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三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不是等同的,其中劳动者最终起决定作用。邓小平同志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这里所说的“第一”在哲学上的含义就是最终起决定作用,如“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也就是说,这句话不仅把科学技术当作与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要素并列的要素独立提出来,而且把科学技术看做生产力要素中起“第一”即最终决定作用的思想。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和唯心史观。最终导致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劳动者不仅在生产活动中,也在人类整个历史活动中的最终决定作用。如果依据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客观事实,对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原理有所影响和概括的话,那么就可以这样表述: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而非离开“劳动者”,只讲“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