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华:勿以冬烘度伟人(一)

2024-09-26 2281 2
作者: 董小华 来源: 昆仑策网

图片

  随着李楠枫妄评毛主席诗词事件的发酵,网上对此议论纷纷,其中有抨击,也有反驳。就在舆情对李楠枫妄评事件盖棺定论之时,网上又出现了几许以学术角度否定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声音,然而当我看到这些所谓的以“专业学术”角度否定《沁园春·雪》在中国诗歌史中的历史地位的论述时,我的直觉告诉我,他们的见解离专业二字差得不是一星半点,甚至到了胡说八道的程度。

  我的定论是有根据的,先看一位昵称叫@博学多才的微微伊人的《解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文章是如何胡侃的?

图片

  《沁园春·雪》是领袖毛泽东诗词中的代表作,凡是受过些许教育的人,即使不能对全篇熟读成诵,也必能对其中的某些句子耳熟能详。比如笔者接下来要说到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白色的蛇一样灵活的舞动,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像蜡白色的象一样雄壮的奔驰。它们都想和天公一比高低。

  一般认为,这一句动中写静,犹如神来之笔。“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豪阔雄健,展现了抒情主人公的英雄风范。

  然而,近日笔者通过细读该词,用创作的眼光,抛开作者的身份,从词作本身审读这一句话,发现它存在着单句比喻失当,整句语义不通的问题。

  “山舞银蛇”,是指蜿蜒曲折的连绵群山,远远的看上去就像银白色的蛇一样灵活的舞动,这里的“山”和“蛇”是比喻关系,根据词的创作原则,后面的“原”和“象”,也应该是比喻关系。

  但是在众多解释领袖毛泽东诗词的著作中,比如周振甫的《毛泽东诗词欣赏》是这样解释的:秦晋高原,盖着雪的丘陵,一个接着一个,像一只只白象在奔跑。

  如果按照这种解释,那么“象”比喻的就不是“原”,而是原上的高山丘陵了。把高山丘陵比作“象”,尤其是“雪山”比作“白象”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高山和象的类比由来已久。

  南北朝时,昙无谶译的大乘佛经《大般涅槃经》中有“面貌端正,如月盛满;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可即同于面,雪山不可即是白象”的译语。唐韩愈有诗云:“岸类长蛇搅,陵犹巨象豗”(《咏雪赠张籍》)。

  我们有理由相信,精通文史,读书广博的领袖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可能涉猎过“白象如雪山”或者韩愈的《咏雪赠张籍》,当他自己看到皑皑等雪景时,就不经意间的把前人的诗句熔炼到了自己的词作当中。

  但是问题在于,如果白象比喻的是高原上被雪覆盖的高山和丘陵,那么“原”和“象”就不像“山”和“蛇”是统一的比喻关系,而成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此,词的上下两句就失去了结构和意义上的对称。

查看余下6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