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毛主席诗词《诉衷情》之真伪辨
随着毛泽东热的持续升温和层层深入,和毛泽东思想不可抗拒的日渐回归一样,主席的浩诗壮词,也在我们的年轻一代心中激起历史回响和现实力量。下面这首被认为是毛主席在1975年写给周总理的词,被冠以《诉衷情》的题目,在网络和微信群中广泛流传和彼此引用。作为全程经历文革的历史见证者和终生热爱主席诗词的爱家,也作为一个深受主席诗风熏陶影响的写诗人,作者有责任从自身了解的史实出发,认真探讨一下这段公案。对主席,对历史,对后代负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
一.
我们先来看网上广泛流传的《诉衷情(肠)》文本:
《 诉 衷 情 》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首先,从全词的文意上理解和追溯,其思想内容是不完整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伟人,主席是不可能在一首诗词中通篇这样悲观消沉的。他老人家在1976年元旦时最后公开发表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雀儿问答》)那两首词的不同结尾句,都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一点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试看天地翻覆) 。当然,不是说主席的诗词中从头到尾都没有思想情感的低沉抑郁处,而是在这种沉郁之后,诗人一定会将自己的思想拉起来,情感扬起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沉郁之后,一定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之后,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这就叫顿挫抑扬,或者讲先抑后扬。
其次,从语感上吟咏和领悟,这首词的情感是突然中断的。读到结尾处,稍有一点古诗词赏析常识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而明确的感觉——这首词还没有写完,或者说这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词,就像一副对联,下联缺少最后点题的几个字,令人抓不住主题,看不到眼睛。或者说,就像我们在凝神静听高人演奏一首古曲时,被意外之事突然打断审美愉悦,被迫草草收场那种感觉。而如果我们去细读任何一首公开发表的毛主席诗词。你就会明白,作为舒情言志高手的毛泽东,是不可能有这种审美断裂和抒情瑕疵的。
再次,作为公认的诗词大家,主席精通词谱,严守规则,不求数量,极重质量。虽然,在极少数特殊情况下,为了服从内容需要,和历史上的苏、辛一样,他会对平仄规则小有突破或者讲创新,但从未有过全然不顾词谱规则,还冠以某词牌之名的情况。而这首词,既然冠以“诉衷情”之名,那就必须大体符合其词牌格律。按照《诉衷情》词牌的词谱规定:全词六句,可平可仄。一、二、四、五、六句之句末及第五句之二、三分句的尾字是韵脚。如果首句押的是平声韵,那么通篇都必须押平声韵,反之亦然。而该词第二句“何曾怕断头”押的是平声韵(头);而第四句“江山靠谁守”,又分明押的仄声韵(守)。而且,按词谱规定,第一句的第二个字须是平声、第四个字须是仄声,而该句的前四个字竟然都是平声。再看第五句,其第二分句的“身躯倦”,完全失韵,或者说此处必须的韵脚,跑到不需要押韵的前一个分句去了(“业未就”)。总之,无论是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平仄音韵,还是抒情审美,行家都能一眼看出,这是一首出自基本不懂词谱规则的“业余词人”笔下的仿作,与主席诗词的豪放壮美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挡次上。而且,很显然,这是在模仿陆游的《诉衷情》。读者只要用这两首词的平仄与押韵情况稍加比较,就可以立判其真伪高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