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到很多与教育有关的话题,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所涉及到的具体措施,也是特别值得全力以赴地加以实施的。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
我第一次注意到,在这次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政引领力这个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之一。他还多次调立德树人这个观念。我们要建成教育强国,必须把德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这一点极为重要。
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讲人才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主要是强调才。虽然不是完全不讲德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上,德这个最重要的方面在用人取舍的位置上,往往被放在所谓的才之后。多年前,在不断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候,那时非常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当时有不少讨论人才问题的文章,还总拿曹操在人才使用上,不太关注德方面的瑕疵来说事。他们说,在曹操看来,只要是人才就可以用。只要他有一技之长,那他就是人才,至少他在道德上,是不是有什么瑕疵,那就可以完全被忽略掉。在当时的某些人们看来,德是虚的,可有可无。而且,很多人所谓的德,往往后面都隐藏着虚伪,并非真正地有德。那时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只有这个人有才,是个人才,哪怕他是个鸡鸣狗盗之徒,也是值得使用的。事实证明,以才取人,对德的忽视与否定,这种观点显然大错特错。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年的教育大会上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
这样的批评多么尖锐,又多么痛切!多年来,我们的某些高校,尽管在几乎所有大学排行榜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可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多少人不就是像总书记批评的那样,没有中国情,没有中国味,不是中国心? 我们所需要的德,不是表面的绅士风度,不是所谓风度翩翩,也不是那种表面上的谦和礼貌,而首先是要有一颗真正的爱国之心。钱理群教授所批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在私德上,外表看上去可能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是在公德上,他们最大的欠缺就是缺乏这样一颗真诚的爱国之心。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