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对共同富裕的思考(之二)
吴敬琏在他那篇《国有经济不改,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文章里,表现出他对国有经济的深恶痛绝。
讲到八十年代的国有经济,吴敬琏认为,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基本来源于非国有部门(“民营部门”),而占有经济资源主要部分的国有部门不但增长缓慢,而且效率有下降的趋势。
他说,亏损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以致到1990年代中期整个国有企业部门陷入了盈不抵亏的困境。
吴敬琏只是笼统地在讲八十年代,国有企业如何如何不行。但是,对于八十年代的国有经济,情况并不是一成不能变的,而是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至少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国有企业总的经营状况还是不错的。
从八十年代初,一直到八十年代的中期偏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国有企业运营状况大致是比较好的。企业运营情况较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于当时不少国有企业对于企业职工的薪资上调,一直都在进行着。当时这种工资上调的频率也是比较高的。有不少工人在不长的时间内,工资级别都得到了提高。而且由于企业效益不错,还有不少工人得到浮动一级工资或者半级工资的奖励。浮动的工资级别并不完全算作工人正式的工资收入,带有奖励的性质。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企业经营太差,根本就不可能拿出钱来为工人上调工资或者奖励浮动工资。吴敬琏对于当时国有企业的这种情况几乎视而不见,他是完全不了解情况呢,还是故意在抹黑呢? 这是不是他一直对国有企业抱有成见有着很大的关系呢?
当然,国有企业自身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这里不需要否定。但当时企业的效益并不如吴敬琏所说得那样一无是处。到八十年代中期之后,当时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过热。而这种投资过热主要也是体现在国有企业方面。投资过热导致建筑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带动各个方面的物价上涨,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即将压到全国人民的身上。而在这个时候,仍然有一部分所谓经济学家还在说什么,物价的改革要长痛不如短痛,还在提出彻底完全放开物价管控。这种论调在市场上引发了更大的恐慌,从而导致1988年,风靡全国的抢购风席卷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果断决定加强治理整顿,压缩投资。正因为当时中央采取的这种正确的政策,使过热的经济开始冷却下来。伴随着这种经济过热情况的逐渐冷却,有些国有企业的效益也必然有所下降。这是无法避免的事。
至于吴敬琏在他的文章中所说,在这一时期,国有经济部门增长缓慢,效益下降,正是因为控制经济过热,加强治理整顿的必然结果。把这种经济减缓的原因归结为国有经济本身存在的所谓弊端,这样的判断既不合理,也不符合事实,对国有企业也非常不公平。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