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对共同富裕的思考(之一)

2024-10-16 789 2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北航老胡之闲话

  在人类社会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之前,最早提出与之相似的概念就是中国古代所提出的世界大同,以及西方在五百多年前提出的乌托邦以及与之类似的说法。这些朴素的近似于空想美好世界的理念,所要求的理想也不过就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人人平等,不再有极为艰苦的劳作,没有人压迫人,没有人欺负人而已。

  中国古代的《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种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与期待,在今天已经有一部分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现实。当然,这与当年祖先们所期待的理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一类理想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共同富裕,在概念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它更多的涉及到社会中的美好秩序,波及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美好的伦理关系和其他的相互关系。至于这样的社会究竟有什么方式来实现,以及如何来实现,这些问题是那时的人们无法回答出来的。

  共同富裕的概念不可能出自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所需要的就是更多利润的积累,即更多剩余价值的积累。为了积累更多的剩余价值,在一定阶段上是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社会的生产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之中。然而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势头,不可能自发地带来所谓共同富裕,它只能带来更大的贫富差距,更大的两极分化。

  这种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却反过来在反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越来越巨大的障碍。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针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针对资本主义的残酷统治,无产阶级革命,或者说社会主义革命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社会生产力就会从曾经被束缚的状态得到根本性的解放,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就能够得到较快和较有利的发展。

  正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才有可能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对中国来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必要的和有利的条件,但要从根本上完全这个社会主义革命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还要走一段很长而且也很艰难的路程。因此,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中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与提高,需要积累更多的发展基金,需要更多更快的科技创新。在这个初级阶段,过早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显然并不符合那时的实际情况。

查看余下5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