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佶:“苏联模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缺陷与历史意义

2024-10-30 1571 2
作者: 刘永佶 来源: 科社共运动态+

图片

  作者简介:刘永佶,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研究。

  文章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24(10)

  “苏联模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缺陷与历史意义

  刘永佶

  摘要:“苏联模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创举,受苏联特殊历史条件和理论认识局限的制约,实行半个多世纪后因其内在缺陷而失败。通过考察“苏联模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创行者和论证者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基本理念的误解,指出其理论上的基础性偏差;进而分析其理论和制度权利体系的缺陷,指出正是因为这些缺陷的不能及时、正确克服,导致其失败。但这种失败并不等于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变革运动的终结,更不能说明资本私有制将永恒存续。“苏联模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从实践上证明了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体、建立劳本主义制度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苏联模式;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私有制;个人所有权;共同占有权

  “苏联模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人类进步的体现,受苏联特殊历史条件的限制,其理论和制度上都存在严重缺陷,并因为没能认知和克服这些缺陷而导致它的失败,但不能否认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创举,是变革资本私有制的必要尝试,为建立劳动者为主体的新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丰富资料。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理性分析其材料,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误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基本理念

  “苏联模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俄国革命以后,由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创立并实行的,并在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4年出版)中进行系统论证。不论斯大林还是教科书的编写者,都自称其探讨和论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的。然而,这部教科书,在论证“生产资料公有制”时,却没有引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的这段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874这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私有制矛盾的系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是他对否定资本私有制的新制度的基本理念。

查看余下9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