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为什么老百姓对公有制的好处看不见、摸不着?
在分析国有企业的文章《国有企业出现腐败,原因是公有制还是产权制度》一文之后,【吉良先森】提出了一个问题:“公有制难道不是一种产权制度??”
在这里就涉及到对公有制的基本知识。
在钟之说的理论中,常把公有制区分为产权公有制和劳权公有制。并认为产权公有制只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的所有制模式或病态所有制模式,劳权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来模式。
一,我们先来看一看实践中的公有制模式的性质区别。
在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事实上是存在着两个公有制模式的。
以我国国营企业模式为例,它是典型的苏联模式,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的模式。我把这种模式称为产权公有制模式。
国营企业的所有制模式,主体是国家,体现的是生产资料所有权(谁投资谁受益),其生产过程满足的是国家盈利的需要。
这种模式从社会属性看,是半资本主义的(产权制度)和半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这种模式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从十月革命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由于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产生的。这些国家因为缺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基础,因此,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必须首先积累资金,快速实现工业化,从而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形成生产力基础。因此,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事实上就多出了一个过渡阶段,即实现工业化的过渡经济阶段。苏联模式就是适应过渡阶段需要产生的公有制模式。
作为过渡阶段的生产模式,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整个过渡时期是适合的。事实上,这种过渡经济模式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短短的二、三十间年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除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广泛存在的苏联模式之外,社会主义国家还存在着另一种公有制模式一一劳权公有制模式。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中,通过合作化、公社化逐步形成了以生产队为基础,以大队和公社为配合的劳权公有制模式。
劳权公有制模式与产权公有制模式的区别在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权制度相结合:它的生产主体是人格化的劳动者一一社员,其利益要求是劳权所有权,其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实现过程,其生产方式事实上是一种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劳权公有制与产权公有制在权利制度上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为主要特征。因此,这里的公有制不再是产权的体现,而已经是劳权的体现。
二,我们再来看一看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所有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