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中)
三,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认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我们以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1980年7月出版)为例,看一看,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在公有制理论上存在的认识上的问题。这本政治经济学教材为三分结构:第一部分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重点讲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是资本主义经济学部分,其中把商品和货币归入其中;第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学部分。在本书的第十章,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为题,分别讲了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领导下的多种经济形式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四个部分。
关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论述(206-207页)是这样的: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是同加工工业、采掘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中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范围内,全社会的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上是平等的,是这些生产资料的共同的主人。在这个范畴内,生产资料不仅不再是剥削手段,而是排除了由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差异所引起的众生活富裕程度上的差异。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有计划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条件。”
“在全民所有制领域内,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属于全体人民。生产资料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则适应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发展需要,在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国家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权关系。企业占有、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的部分自主权,同企业的局部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各个全民所有制企业中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对于企业经营的好坏,必须承担经济责任和享有经济权利,否则就不能从物质利益上鼓励企业改进生产技术,负责地支配和使用属于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在本书的第十三章“社会主义责任制和资金运动”中,说明“社会主义责任制便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相适应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整体、局部和个人三者物质利益关系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制度”(303页)。
在上面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认识到了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的性质,认识到了公有制已经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排除了生产资料作为剥削手段的可能。
认识到了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的优势,因而可以进行有计划地组织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