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为什么要回到人民公社体制?
在《你愿意回到人民公社吗?》一文之后,既有网友留言不愿意回到人民公社的,也有网友留言愿意回到人民公社的。那各自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有一位网友(乘风破浪的喜鹊VA)讲到:“一个农民工说,我宁愿给老板打工,受剥削,每天干8小时赚200元,也不愿意回到人民公社,每天累死累活赚2角钱。”还有网友说:“钱从哪里来?能有3000元一个月我就干生产队,别告诉我跟南街村一样一个月250。”
而另一位网友(远见卓识轮船OA)则说“我愿意,因为 老有所依,住有其屋,病有其医,孩有其学,人人有工作,人人有平等。”另一位网友则说:“大公社,起码有退休金,起码有五险一金,老小有所养,年轻人工作稳定。一解散,连退休金都没有了”。
很显然,愿意的和不愿意的,都是由自己的正当理由的。
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为什么要回到人民公社体制的问题。
一,从农民的角度看,为什么要回到人民公社体制?
上述所引用的是四位网友对要否回到人民公社体制的看法。各有两位持相反意见。
“我宁愿给老板打工,受剥削,每天干8小时赚200元,也不愿意回到人民公社”,这反映了绝大多数农民的看法和做法。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大多选择了外出打工,去赚四、五千元的工资,而不是在家种地。因为仅仅靠家里的几亩责任田,现在已经难以维持个人和家庭正常的生活了。
但假如人民公社没有解散,而且经过50年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而且农村工副业也已经有了充分发展,那么,如今的农民收入也会大幅增加。因此,绝不会“每天累死累活赚2角钱”的。原来的人民公社,粮食产量实际上是逐年增长的,到1980年前后的亩产事实上已经到达千斤左右,只是受到国家低价定购的政策影响,因而出现了“高产穷队”的现象。如果改革后指令性的指标取消,让粮食价格按市场需求自然波动,那么,人民公社社员的收入会有一个大的增长;而农业机械化的高度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大幅提高,许多的农业劳动力都会转移到社队企业和副业,农村工副业的充分发展,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也会有大幅提高。
如果人民公社没有解散,那么“大公社,起码有退休金,起码有五险一金,老小有所养,年轻人工作稳定”。这是实实在在的。医疗、保障、文化教育及适宜于普通劳动者成家立业的社会环境,也会和人民公社一道延续下来,就不会有今天这种状况。
最主要的是,人民公社事实上形成了老百姓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环境。在人民公社时期,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负担一个七、八之家,负担三、五个孩子的生活费用,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从总体上来看,人民公社时期的25年也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从1956年我国的人口从6亿多人增加到1983年的10亿多人,净增加了4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600万人。这一铁的事实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是最适合普通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的体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