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芬:必须坚决抵制“去意识形态化”思潮对教育事业的侵蚀
“去意识形态化”思潮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挑战及其应对
秦 芬
摘要:宣扬“去意识形态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和腐化的重要手段,其本质是打着“去意识形态化”的幌子,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近年来,“去意识形态化”思潮在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显露,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带来了严峻考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教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强调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坚决抵制“去意识形态化”思潮对教育事业的侵蚀,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强化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注重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教育,同时加强对教育意识形态安全的法治保障。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的重大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警惕“去意识形态化”思潮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负面影响,深刻认识我国教育事业、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教育事业的引领作用。
一、“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成因、主张和实质
“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由来已久,最早泛起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蓬勃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和仇视,为遏制社会主义浪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从经济、政治、军事上打击社会主义国家,更无时无刻不试图从思想上渗透、腐蚀、分化社会主义国家,“去意识形态化”思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相较于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意识形态渗透成本更低,更具有隐蔽性和伪装性,往往能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因此,西方学者纷纷论证意识形态已经过时,打着“打倒意识形态”的旗号来宣扬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学者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失败,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走向了死胡同,故而宣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战胜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的时代也已经走向了终结”(3),到福山将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认定为“人类意识形态演化的终点”(4),再到塞缪尔·亨廷顿用“文明的冲突”取代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5),直至目前一些西方学者宣扬“普世价值说”和“价值中立说”等,“去意识形态化”思潮一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和挑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崛起有力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打破了西方模式的垄断,在世界东方开辟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种制度和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日趋激烈。由是,西方国家认识到通过简单粗暴的污蔑和歪曲已经不能彻底动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故转而利用更具有迷惑性的“去意识形态化”思潮来对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攻击和毁谤,妄图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