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立华老师为何如此动情讲述毛与蒋两条抗战路线的区别?
【题记】立华老师《毛泽东军事思想抗战篇》,看来、读来都很亲切,也很受启发。我重点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民族矛盾转变为外敌入侵后的主要矛盾,已经大致谈过了。这里说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领导的“全面抗战”胜过蒋介石的“全国抗战”,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脑海里一直浮现着立华老师在讲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时,好像很少笑,相对比较严肃。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这个人面善,平时总是面带微笑。如果特别严肃,那肯定是内心里一定想起什么来,可以说也是他有非常动情之处。为何这样呢?我想起一件事——立华老师曾在法庭上,为捍卫狼牙山五壮士者辩护的事情。请注意,这里的“捍卫狼牙山五壮士者”,出现在被告席上,这件事情从器层面讲已经过去了,而在道层面可不能就这么一笔带过,不了了之啊!想到这里,立华老师怎么会不严肃呢?正是立华老师亲身经历了在21世纪中国的这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他对区别两条抗战路线的意义有着一般人更深的感悟,所以他才会也那样的想法,那样的说法,那样的做法,这三法在今天依然会在某些人那里想不通、说不通、想不通,但立华老师义无反顾坚持这么做,因为从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讲,那“三法”是“三通”——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的道器变通。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接受检阅。
著名的“九三阅兵”如此安排,实际上就宣告了北京一个“案件”的结果,尽管法庭还未正式宣判。其实那是一个本来就不该受理的“案件”,原告本来就是在胡说八道。可是毕竟那一切都发生了,这也未必是坏事。要想让坏事变好事,那还是得由器而道,从事实中感悟初点道道来,进而由道而器,举一反三接受经验教训,为走好未来之路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
下面先看中国法院网上介绍的这一“典型案例”。
01
黄钟、洪振快诉郭松民名誉权侵权纠纷案
2016-10-19 16:08:48 |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一)基本案情
(二)裁判结果
(三)典型意义
02
立华老师理直气壮为“捍卫民族英雄者”辩护
立华老师当时和赵小鲁律师挺身而出,为郭松民这个特殊的“被告”出庭辩护,这是发生在“九三阅兵”之前。那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当然法庭上,原告成了被告。真理、正义不可能在他们那一边。
不过,当一个国家的民族英雄在这个国家可以被人肆意污蔑、诋毁的时候,当捍卫民族英雄的人竟然会成为被告的时候,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会因为一次法庭辩护,或者一次阅兵的安排而从道层面得到解决。立华老师讲抗战史,他把握的根本、根基、根源,是极其深刻的,那是需要悟道的。
唯有悟道,方能道器变通。
研究抗日战争史,把毛主席领导的“全面抗战”,与蒋介石宣称的“全国抗战”,专门拿出来讲清楚,大有必要。立华老师在这方面作出了新贡献,我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再谈点我的体会,或者说我和他在保持道器变通之根(本)一致得前提下,借助他的成果作为我的研究的道器变通之基,展开新的道器变通之变——道器变通之源。
立华老师原话:
“不失时机地以主要矛盾为根本依据,果断调整方针政策和行动方向,是争取历史主动、下好先手棋的必要条件。”
我理解,这叫做有根据(道器变通之根与基)的变,这才称得上是新的道器变通之源。
立华老师的研究有新突破,是必然的。
同时,这里提到“必要条件”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研究要素。
必要条件,就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毛主席和他的忠实的学生,一般较重视干事业的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体现毛泽东文化的一个维度——圆,圆满的圆。思维上讲究圆,思想上才会“全”,全面的全。
机会主义者往往思维上就是形而上学那一套,片面看问题,他们一般喜欢关注充分条件,不怎么重视必要条件。因为必要条件有时候比较复杂,难以把握。不像充分条件,一旦具备了,就立马可以把事情办成。至于办成之后,因为必要条件的不完备留下的隐患,则不想管了,所以我们看到像蒋介石那样的人常常庆功会刚刚结束,就一下子被现实的局势搞得被动而狼狈不堪。
所以,毛主席带领共产党奉行的是全面抗战路线,突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人民战争,这是有唯物史观(相信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作为道层面的思想理论支撑的。这是事业取得胜利的充要条件。
这个说法我们不会陌生:“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名义上是中国的领导人,似乎有条件领导他的“全国抗战”,但他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领导全国抗战缺乏应有的道器变通之根——他满脑子的都是孔孟之道作为意识形态的封建专制那一套,事情办好了就是他这个“领袖”的功劳,事情办糟了那都是别人的错——没有领会他这个领导的意图。再不就是迷信外国,迷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帮助——指望德国“调停”、乞求“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国,以求公理”。与此同时,他完全不相信中国人民的力量,更谈不上相信人民战争的伟力了,他也就不可能有毛主席那样的道器变通之根基了。在整个抗战过程中,蒋介石一直都是跌跌撞撞,左右摇摆,1945年抗战胜利了,他自己的心是虚的——那根本就不是他领导的结果——恐怕他还以为那是他“郑三发子”当年在上海炒股票赚了一把呢。
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不可能靠蒋介石的片面的路线得到切实的维护。中国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不可能靠机会主义路线得到有力的保护。只有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才把中华民族的独立,把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作为使命来完成,来捍卫。
但是蒋介石的那些孝子贤孙,却一刻也没有闲着,他们对毛主席和热爱毛主席的人,怕的要死,恨得要命。
对此,一方面在法治上要完善,要采取切实措施,这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像立华老师这样,把历史讲清楚,不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任何可乘之机,更重要的是帮助新一代年轻才俊去更全面了解我们的过去,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以利于更好地创造未来。
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
就是从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开始的,就是从苏联现代修正主义搞历史虚无主义导致的恶果。
从为郭松民出庭辩护到现在,立华老师一直坚持不懈为宣传毛主席革命路线写作、演讲,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03
立华老师的理论思维
立华老师在部队任职期间担任过宣传部领导,他在立场、观点、方法这三个方面,都是值得宣传部领导们借鉴、学习的。
引用一段立华老师的原话: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东征渡河之前的这些事,就是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个全力以赴的重大战略行动,是如何围绕决策抓细节,确保万无一失的。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来说,胜利绝不是靠侥幸和蛮干撞大运,而是取决于科学分析形势后围绕解决主要矛盾的正确决策,是取决于正确的战略决策之后严谨细致、扎实认真的准备工作,取决于全体指战员吃透上级战略意图和要求的自觉行动之上的。胜算的决定性因素在准备过程之中。”
这一段除了体现立华老师的理论思维水平以外,还可以看出他对毛泽东文化的一个维度悟得很深。
毛泽东文化有个维度叫“圆”,圆满的圆。这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广大。
圆,并非是要把任何事情都要想得天衣无缝才开始干,不是的。
圆,在思维上需要有理论思维,不能光凭经验思维,也就是要考虑周全,不利的因素和有利的因素都要考虑,赞成某个方案、观点的人的想法和不赞成的人的想法,都要了解。
立华老师举红军东征前,毛主席做准备工作的例子,极其具有典型意义。毛主席的想法说法做法,堪称经典。
宣传部领导,就是要像立华老师这样,不一定有毛主席那样的领袖气质,但不能没有学习研究毛泽东文化的恒心。
立华老师的文风,是延安式的,通俗易懂,娓娓道来,由此理解这个常识并不难:
要社会健康,扶正祛邪,二者缺一不可。只顾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是片面性。
在为社会扶正祛邪上,像立华老师这样的人不少,他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严肃态度,特别值得重视,值得学习。
最后引用一段2015年5月12日下午立华老师在法庭上讲的一段话:
“郭松民等人是见义勇为的公民,应当受到审判的是洪振快等人,而不是奋不顾身站出来维护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的正义之士。”
这里要强调的是,法庭及法治不能完全(圆满)解决的思想问题,需要对事不对人,做更加深入,更加艰苦,也更加有意义的工作。
到这个程度理解立华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必要的。
(作者系湖北工业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济学”,修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