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马克思主义对于新兴的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一些人对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怀疑,认为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后,价值的创造已经不需要人的参与。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人的劳动依然是价值的唯一来源,人工智能仍属于劳动工具,人工智能系统是人类劳动的结晶。虽然在资本的压榨下出现人的异化,但是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减少工人对机器的依赖,将人类从危险、繁重和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当前,人工智能在便利和丰富我们生活、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人们产生了一些疑问、质疑甚至恐慌:在无人工厂出现后,到底是人类还是机器在创造财富?人工智能取代了许多就业岗位,是否会导致普遍的失业?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建立了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作出过深刻的分析,事实上,他们的理论对于新兴的人工智能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劳动依然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一些人对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怀疑。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制造业呈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如果说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过程始终离不开人的参与的话,那么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工厂中从事直接生产的工人数量将会不断减少,目前已经出现了完全由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和人工智能系统构成的无人工厂。据此有人认为,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后,价值的创造已经不需要人的参与。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尽管无人工厂的制造过程无人参与,但人的劳动依然是价值的唯一来源。首先,人工智能仍属于劳动工具。与机器替代笨重、繁杂、肮脏、危险的体力劳动不同,人工智能不但能够取代一部分体力劳动(如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使用),而且能够替代一部分智力劳动(如智能化的进货、排产、发货)。智能化生产线自不必说,与机器设备一样属于生产工具的范畴,以软件代码、算法形式存在的人工智能系统虽然具有无形性,但仍然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新型生产工具。2018年3月,美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发布《美国机器智能国家战略》,用“机器智能”取代了2016年以来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国家科技委员会接连发布的三份报告中“人工智能”的提法。“机器智能”的概念表明,人工智能系统可以看作具有某些人类智能的机器,与传统的机器设备并无本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