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早期碰撞及其理论启示

2024-11-14 369 1
作者: 金民卿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图片

  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之前,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后一个时期,不同群体的知识分子站在不同立场、怀着不同目的,通过零星接触、翻译外国人的著作、撰写时论文章等不同形式,逐步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介绍到中国,并尝试用中国文化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的还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借鉴运用到中国社会实践和理论批评当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早期碰撞。在这个早期碰撞中,中国人开始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大致情况,为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自觉传播、运用和发展提供文化铺垫,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前史”,从思想史角度来说具有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较多研究,甚至把这种碰撞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但是,传播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扩散,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的传播而言,传播主体对传播行为的自觉性,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正确理解和真诚接受,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运用及其所要实现目标的清晰和坚定,都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正如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等人那样。然而,在这种早期碰撞中,译介者没有系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更没有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马克思主义立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没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因而这个早期碰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更谈不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国文化的“结合”,而只是通过译介或初步阐释形成了两种不同文化的跨时空碰撞。尽管如此,这种早期碰撞的文化经历,为日后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启示。在此,本文拟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中国实际的初步接触和碰撞做一些梳理和评述,既不超越历史条件而苛求前人,也不无视事实而拔高其价值,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评价其思想史意义及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一、在翻译外国人著作和中国人自己的撰述中逐步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介绍

  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和介绍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9世纪后期,中国人开始通过零星译介接触到与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的内容;20世纪初,随着留日学生翻译工作的展开,中国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思想、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逐步从片段性了解走向较全面了解,一些学者开始根据接触到的资料,从中国人的视角撰述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面对中国出路的选择,留日学生、维新派、革命派等,以不同的立场和目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阶级斗争理论等,为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初步的文化基础。但是,因为翻译者和撰述者在立场观点和主导思想上的局限,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评价是不准确的,虽然在思想译介上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还不能归类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觉传播。

查看余下9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