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农民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应用
【译者按】本文作者韩慕肯(Kenneth Hammond)系美国著名汉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系,现任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韩慕肯教授曾参加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激进左派运动,是肯特州立大学学生和民主协会的学生领袖,作为主要参与者见证了“肯特州立大学惨案”。20世纪80年代,韩慕肯在中国工作、生活了5年时间,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1999年,韩慕肯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访学。韩慕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元10世纪—18世纪中国的政治史和文化史,特别是明朝历史,撰写的著作包括《从尧到毛:中国历史5000年》(From Yao to Mao: 5000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椒山:杨继盛的生、死与身后事业》(Pepper Mountain: The Life, Death and Posthumous Career of Yang Jisheng)(译者注:椒山是杨继盛的号)、《圣人归来:当代中国的儒学复兴》(Sage Returns: The Confucian Revival in Contemporary China)、《中国革命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探索》(China's Revolution and the Quest for a Socialist Future)等。在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时,韩慕肯教授受译者的邀约,撰写此文。
翻译:赵丁琪
引言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黔北遵义召开。这次会议是对中国共产党近期经验的总结和未来前进方向的思考,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成为决定中国革命斗争政治方向的领袖人物。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农民在推进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作用。遵义会议的决定是对毛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所倡导的政治路线的最终接受和确认。毛泽东一直面临着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持续反对,他们认为城市工业无产阶级是唯一真正的革命阶级。在他们看来,中国工人阶级的边缘地位意味着必须首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以发展经济、推动工业的发展,并产生一个足够大的工人阶级,从而最终发动新的革命斗争。在遵义,党的领导层终于接受了毛的论点,即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绝大多数农民是工业无产阶级的天然盟友,他们自己可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力量。
毛的观点确实与许多人眼中的经典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不一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随后的十年,中国共产党一直遵循莫斯科派来帮助指导中国运动的顾问提出的路线,党的早期领导人对此表示强烈赞同。但这种观点是基于欧洲的历史经验,对农民的分析以及对工人阶级作为革命主力军的分析,已经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充分阐述,并且被列宁所进一步发展。布尔什维克在俄罗斯的胜利被广泛理解为验证了这一理论模型。然而,毛所看到的中国的情况是与之不同的,这是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的结果。毛把农民作为中国革命斗争的关键因素的理论,是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的第一个实例。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实践和理论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实事求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