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包产到户”是农民自愿的吗?


  最近知乎新开了一个问题:

图片

  有网友私信让笔者去回答,然而笔者在知乎没有开账号,就在公众号这里简单回答一下吧。

  其实提问者但凡对真实历史过程做过了解,对足够数量的亲历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过程的农民进行过调查,就不会笼统地提出“农民愿意接受‘包产到户’政策吗?”这样的问题。

  笔者在上大学以前,通过对小岗村18个红手印事迹的了解以及跟自己父母的交流,基本上也认为是农民自愿冲破束缚、选择了“包产到户”。

  然而,到2002年笔者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到北京郊区的延庆县进行农村调查,当地农民讲述的一段历史却颠覆了笔者的认知。从那个村的多位农民口中,笔者得知了一位老支书的事迹。

  “大包干”在全国推行的时候,这个村的大多数村民却不愿意分田单干,于是在老支书的带领下村民们一直在抵制上级的指令。终于到1984年的时候,这名老支书被以“贪污”的罪名入狱,乡里委派的新支书上任,这个村的分田才得以进行……然而,村民们至今是不相信老支书贪污的。

  后来笔者趁着假期,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向多名老农民询问当年的大包干的历史,却得到了与父母那里听到的不太一样的答案。简单来讲,在笔者家乡,对于包产到户农民的意愿并不一致,有些农民是愿意的,有些农民是不愿意的:

  觉悟稍高一点的农民自然是不愿意的,在笔者与他们进行交流时,他们还能讲出一些“大道理”,虽然距离大包干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当然,这种有觉悟的只是少数农民。

  家庭壮劳力不足或者是技能稍差一些的农民,或是当时就不愿意的,或是当时愿意、后来后悔了——单干以后,这个群体的经济状况很快被“分化”下去。

  而笔者自己家则代表了另一个群体:笔者的父亲与大伯没有分家,家里壮劳动力多;大伯是生产小队长、种田能手;父亲在70年代的时候就被招进了县里的建筑队,农忙的时候可以回来帮忙。所以,像笔者所在的这样的农民家庭是很愿意单干的。到1983年的时候,笔者家就成了村里第一户盖起砖瓦房的家庭。

  再后来了解更多的历史,笔者才发现这种状况与毛主席当年的判断竟是惊人的一致:“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两极分化快得很。

  当然,两极分化还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笔者以前就讲过家乡的历史:分田单干之前,笔者的老家已经实现了初级的机械化。分田的时候为了体现公平原则,这些机器都被拆成一件件的废铁,平均分配给每户,一夜之间又回到了用牛耕地、用桶浇水的日子;58年、75年两轮大修的灌溉工程也在90年代末彻底荒废……

查看余下5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6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