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虬:经济理论中的折中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学风
把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并列、折中的观点,回避收入与价值的矛盾,不懂得价值规律不能用来解释市场自发形成的资本与劳动关系,把在基本单一公有制经济中,为纠正中国重农抑商传统和战时共产主义习惯而提出的尊重价值规律,扩大外延,错误实施在混合经济成分中,长期试图运用价值规律解决这一规律带来的弊病,其实质,是忽视商品交换背后的生产关系,以几千年来的简单商品交换的基础形式,形成资本和劳动力的“公平”、“等价”交换,掩盖总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在各门类各环节的平均化。
(一)折中调和所掩盖的尖锐矛盾
市场配置是最有效配置的认识,是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折中、价值规律和边际效用折中的归宿,混淆了人类对基本生存的普遍追求与少数人控制剥削多数人的追求,混淆了市场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必然性与私有化,混淆了在公有制条件下价值规律对大众民主经济活力的激发,和私有制下个人利益最大化促进总剩余价值的平均化的两种不同性质,混淆了资本和劳动形式上的等价交换和实质上的剥削。
西化派的来自斯密的“理性人”、“经济人”理念,以边际效用眼光维护生产的盲目性、周期性,是激烈的经济规律不可知论。他们坚决排斥宏观经济“有计划按比例”是一种人民大众参与的社会革命,将其攻击为“极权专制”和“乌托邦”。他们把苏联解体的资产阶级和平演变结果,看作人类探索经济规律路径的“历史终结”;他们用资产阶级“高贵”的精英眼光嘲笑“有计划按比例”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为人民服务、自我革命的不可分割性,贬低现代科技信息大数据在计划中的作用;他们不懂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有计划按比例”必须服从“抓革命促生产”,“政治第一”这些“陈旧”理念所反映的规律性,他们把生产的盲目性、周期性造成的宏观社会浪费、通货膨胀以及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看作历史的必然和永恒,而把“有计划按比例”必然联系的民主集中制、统筹协作和市场主体的共同富裕努力攻击为“走向奴役”。而新型的以形式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官僚主义,则在“政府有为”中背离群众,践踏和市场主体交换中的平等契约关系,用裙带关系染指国企用人,坐实西化派攻击,发挥着西化派的同盟军作用。总之,错误地聚焦于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及其关系的形式,劳动价值论受到所谓反对“极左”和反抗“极权专制”的连环马绞杀,经济学创新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忘初心”成了形式上的、无力的道德约束,——这是实用主义、不读书的经验主义、迷信西方的教条主义留下的政治遗产,构成现阶段特点的修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