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 劳动群众政治领导权如何保障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方向问题:从建国初期的私企改造与领导权建设说起


  很多左翼都不否认马克思和列宁对于无专的重视和强调,但是,对于无专在政治实践中间落地的路径和方法,则持有一种若有若无的疏离感。以至于讨论无专问题时,就完全不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毛教员的思想,去考虑与无专相关的系列实践问题;结果,除了背语录之外,就再也没有了与无专相关的思考了。在不自觉中间,就成为那种没有无专思维的左翼了。

  只有毛教员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有过充分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的政治实践,还是在农民群众的觉悟与有组织支持之下,推翻旧政权而获得革命胜利的。显然,要充分理解无专的政治实践路径与过程,就不能够忽视这独一份的宝贵革命经验。

  一、公有制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制度内涵,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很多背语录的同志,会自我遮蔽无专思维,特别是:如果死抱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公式不放,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认识盲点——想当然地以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一样,认定生产关系也属于少数人垄断管理权去驱使劳动者的“私人领域”。这个错误很致命,毛教员领导革命时期,在三湾改编之后,就把这个方面的管理权力及其运作方式,都公共化了——不再由少数专职管理权垄断管理权去驱使大多数。

  解放后,全国城市和乡村,都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所形成的单位制内部的官民关系相对平等(包括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都是如此),接续了革命时代的三湾改编确立的各种革命性的管理制度内涵,并有了适应新条件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以鞍钢宪法,去否定和对照苏联的马钢宪法,此后劳动者不只是消极地接受自上而下的技术与行政统治的工具对象,而是被要求参与技术革新与管理的全过程中间去,这体现为鞍钢宪法的基本内涵——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现劳动者与干部和技术员的三结合。当然,这体现了剥削制度被革命之后,生产关系变革的质变性内容。

  由此,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界线,就显著不同于私有制社会。在这里,就不能再简单背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公式,想当然地认定无专属于上层建筑。最低限度,要在这个地方保留一个刻意的自觉,追问劳动者当家做主是否要体现在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内部,刻意地避免在背语录中间,取消了真正的问题与寻求答案的思考。

  无产阶级专政的肯定内涵与政治建设方面,体现为劳动群众政治领导权的建设,其所不包含在内的方面——才是对敌人的专政和排除各种反对力量。对任何一个概念来说,其肯定内涵才是概念得以成立的核心内涵,其否定内涵意味着对外部划界——概念说的“不是什么”——这部分内容属于概念的外延或者边界。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