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军等 | “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如何破局?
导 语
1968年美国生态学家哈丁讲了“公地悲剧”的故事:人们在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牧,尽管草场上的牛已经很多了,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都想着多养牛,人们的过度放牧最终导致草场退化,最后大家都受到了严重损失。
“公地悲剧”似乎宣告了公有制产权制度的失败,也被一些人用来证明前苏联解体后实施私有化改革的合理性。然而,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者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 在其著名的公共政策著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中引用世界多处的案例,证明人们可以通过组织起来,创新公地的管理方式。
更讽刺的是,实践证明,以私有化应对“公地悲剧”,会产生“反公地悲剧”,例如土地碎片化、草场使用不均、生产效率低下、小农牧民生计艰难,以及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等问题。
如何理解“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更重要的是,如何破局?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种所谓的最优产权制度?
本次推送的北京大学环境管理系、生态研究中心李文军教授等所著论文回应了这些问题。
李文军老师长期研究草原治理和牧区可持续发展。4月12日晚19:30,我们有幸邀请到李文军老师来“诚食讲座系列”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分析诸多经济转型国家进行的一系列产权改革,启发我们审辨未来的产权改革。
作者|李文军(北京大学环境管理系教授,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兼聘教授。长期研究草原治理和牧区可持续发展),Carol Kerven(UCL人类学系研究员,长期研究中亚畜牧业发展问题)
责编|psq 侯雨
后台排版|童话
若尔盖县唐克镇,一户牧民把草场围起来放牧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引 言
以“后苏联时期的集体公寓”和“闲置的莫斯科店面”为例,Heller发展了最初由Michelman提出的“反公地”概念。Heller认为,从马克思式的产权公有制到资本主义市场私有制的转变过程可能会导致反公地悲剧,表现为资源的低效利用甚至不可使用。
反公地可以理解为公地的镜像。在公地的情况下,所有公地成员都被赋予使用该资源的特权,任何人都不具有排除他人的权利。如果公地成员不能发展出自己的制度以达成集体行动,确保公地的长期使用,资源就会被过度使用,导致公地悲剧。
而在反公地情况下,“多个所有者都被赋予了将其他人排除在稀缺资源之外的排他权利,且没有任何人拥有使用该资源的有效特权。”如果过多的所有者拥有排他权,往往会发生资源使用不足或低效使用,导致反公地悲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