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屏:在集体劳动中如何创造公平?六十年代的农村工业化发展

2025-04-10 1207 0
作者: 韩东屏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 语

  在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一国的工业化往往带来的是农业式微、农村衰落和农村人口转移,各类社会问题由此引发。社会主义国家同样要面对工业化问题,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又如何能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过程呢?

  改革开放前,中国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过工业生产方面的“两条腿走路”战略,即在大城市集中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要在乡村发展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从而使工业反哺农业,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但社会主义农村工业化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大跃进在上级领导干部中间掀起政治竞赛,刮起浮夸作风,强压生产任务,不仅使得集体的科学决策未能实现,更是挫伤了群众对集体劳动的热情,最终使得农村工业化铩羽而归。

  而在十多年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将目光重新聚焦在如何在村集体中激发群众的自我组织和自我教育,在新的政治氛围和社会关系下,干部参与农业生产,农民参与生产决策,城乡协同参与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青年一代农民得以在农村当地受教育,并将知识直接运用于工农业生产一线,农民群众在领导权和智识上的解放促成了农村集体经济在文革十年中的跨越发展。

  今天不妨就让我们透过韩东屏所著《TheUnknownCulturalRevolution:EducationalReformsand Their lmpact on China's RuralDevelopment》(《不为人知的文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生活与变化》)一书的部分章节回到文革时期的即墨县农村,一探农村集体质变是何以发生的。本文在翻译时有删减。

  作者 | 韩东屏,美国华伦威尔逊大学政治系教授,《中国日报》特约评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中国家政治、中国政府与政治、农业、社区与环境等。他的著作《不为人知的文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生活与变化》挑战了关于WG的既定叙事,通过对山东省即墨县农村的大量采访和记录,表明WG时期地方等级制度被推翻,基层建立了参与式民主和经济规划,扩大教育和公共服务,有力地描述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人口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农业实践和人民主体性的显著改善。

  翻译 | Ripple、袅袅炊烟、东格、YW、缇戈、飞白

  校对 | Alvin

  责编 | 小川、Alvin、丁大娘

  后台排版 | 童话

图片

  《The Unknown Cultural Revolution : Educational Reforms and Their Impact on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封面,有想读整本书的可私信小编

查看余下9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