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很多“恶”的力量还在“笼子”之外
——似乎可以说点并非歌颂赞美的话
人世间存在很多“恶”的力量,中国也不例外;“恶”的东西荼毒难祛,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今天的中国照样有光明与黑暗的两面,如果看光明的一面,可谓光辉灿烂、欣欣向荣,如果置身黑暗的一面,则乌烟瘴气扑面而来,令人感到压抑窒息。譬如,如下这则网络段子就很不能说明问题。这则段子的名称是“一张门票,断了众生”,内容如下:
世界各地,没有一座教堂是收费的。
全国各地,没有一座庙宇是免费的。
近日普陀山传出筹备上市的消息,九华山和五台山也在积极准备登陆资本市场。
佛教名山卷入经营大潮,可以想到,不远的将来,泰山、华山、武当山、以及其他名山,将无一幸免。
在中国,几乎每个有名的景区都有寺庙。寺庙仿佛变成了当地的摇钱树。所以,即使原来本没有的,后来也要造一个。
有人说,这是一门新的生意,不要技术,不需厂房,打的是庙宇的主意,靠他人的虔诚和信仰攫取暴利。
也有人说现在佛不像佛,成了招财佛;僧不像僧,成了假和尚;庙不像庙,成了收敛钱财的交易所。
……
这则网络段子让许多人读过之后都露出无奈的苦笑,但其实也只是当今中国各种光怪陆离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如果再多读一些这类时讽段子,结合我们各自五光十色的生活经验,对于各种“恶”的现象,人们将有如下的感悟与发现:
一是很多“恶”仍然逍遥在外,并没有被装到笼子里
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各种“恶”,有的属于形而下,如贪腐、黑社会、恶势力等,有的属于形而上,如欲、贪、利等,用一句佛家的话说就是“贪嗔痴慢疑”之类的不良思欲。这种种“恶”有的受到很凌厉的打击,有的受到强有力的限制,中国社会因此得到良好的治理,但还有很多依然可以招摇世道。
坦率地说,把人世间的“恶”都一概加以铲除消灭,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任何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做到,都只能部分实现。现实可行与应该努力的方向,是尽可能地把各种“恶”装到应有“笼子”里去,比如制度的“笼子”,“规范”的笼子,道义的“笼子”等,但遗憾的是,现实却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恶”势力在许多方面和许多时候仍游离在应有的“笼子”之外,这是客观不争的事实。
二是争名夺利的激烈程度,可能到达有史以来的新高度
我们经常讲要为真理、为正义而奋斗,这个口号很流行也喊得很响,但当下中国能真正为此而奋斗者,究竟有多少人呢?
日常人们所见所闻,恐怕基本上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景象。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人们用尽各种心思与办法去挖掘利益渠道、拓展利益边界、培育利益增长点,如果有谁可在牟利营利这方面搞一个排行榜的话,那如今的中国不说是世界之最,也一定要位居前列,上述庙宇收费的段子就是很好的例证。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可以理解,毕竟过去中国人穷怕了、穷疯了,现如今一头扎进钱眼中也情有可原。更严重的是,在贪与欲的驱动之下,当今中国社会争名夺利的激烈程度和沽名钓誉的演绎水平都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像古人所描述的那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清高,可以说完全不见踪影。相反,在资本助推与操弄之下,各种形式的名利大战在中国被演绎得五光十色、蔚为大观,金钱的腐蚀作用仍在广度与深度两个方向上强有力地向前挺进,很多人、很多事都沉迷在金钱之中而不能自拔。
三是不但经常泛滥成灾,往往还占上风
人们常说,邪不压正。放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大视野下来看,这话当然十分正确,但落实到具体时间和具体环境下,那就必须辩证地分析对待了。市场经济历来泥沙俱下,从改革至今一直都是这样。在如此大气候、背景下,中国社会各种“恶”势力或“恶”力量如同各种流行病毒一般,顽固难祛,经常泛滥成灾,并且还不断出现新的变异毒株,不断挑战人们所开发出来的“疫苗”,冲击人们的抗疫努力。
更严重的是,在特点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条件下,这种“恶”的力量甚至可能还要一度占上风,在同“善”与“正”的较量中,一时间乌烟瘴气,把“善”与“正”打压下去。人们经常讲“小人得志”,或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说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情形。
上述种种,其实还只是当今中国各种“恶”行游离“笼子”之外的概约大略而已,若是细研慢究,那可就要车载斗量、浩如烟海了。有“善”必有“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是社会与历史的辩证法,今天的中国也是如此这般。所以,如果我们如果从这一面看出去,可以看出,社会治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文明新形态的塑造任重而道远,中国社会目前的品质与品相距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差距之大还真的相当惊心。因此,未来的路上还要惕励戒惧,不要歌颂过高、赞美过度,还是全面辩证与小心谨慎为好,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其中的“九十”,就包括这方面的不利因素。
【文/张志坤,红歌会网专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