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松:我在“知青时代”的兽医生涯·医牛
题记:1968年12月,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身为“老三届”的笔者“上山下乡”,插队成为广阔天地的一名“知青”。
笔者在6岁就开始学习古文(诗词)、书法、易经,同时接触医古文,并对中医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至今已六十又几年未曾放弃。在“知青”生活中,因笔者自习中医有年,曾间断性协助大队卫生室“拉药匣子”,并同时向当地民间老中医学习。1972年,当地为加强兽医工作,有中医之长、无“科班”资历,又没有“处方权”的笔者,经过知青办协调,被安排到兽医站,成为一名“中兽医”。后在治疗以牛为主的大牲畜疾患中显名,誉播一时。因人兽同理,在笔者任兽医六年期间,还经常和当地的“赤脚医生”交流医道,为病人“会诊”,研究治则和方药。1978年后,笔者虽离开“知青”环境,但无论走到哪个工作岗位,都没有放下对中医的学习、探讨。并在亲朋圈里,时或“小试身手”。
朱树松:我在“知青时代”的兽医生涯·医牛
笔者虽然年轻,但自学中医已经是有历史了,只是临床经验少些。对于望闻问切,药性归经,组方配伍,笔者熟稔在心。一般的常用草药,随手拈来笔者便可辨出药名。笔者深知人畜一理,所以很快的就进入了兽医“状态”,还没“出徒”,就已经独立门诊了。笔者非常善于诊治大牲畜疾患,尤其是牛,很快名播一方。山区的大牲畜,其实就是牛。因地域环境不适合饲养其它大牲畜,所以骡马驴少得可怜。骡马基本没有,驴也只是个别副业使唤,也很少见。
“既来之,则安之”, 别管他医人还是医畜了,兽医毕竟也是“医”,反正一个理。牛在山区是牲畜里的“整劳力”和“多面手”,凡是人干不了的重大活计大都由牛“代理”,山区的人非常珍视饲养的牛,尤其是生产队集体的牛,简直就是命根子。所以,兽医也就成了生产队的宝贝。
给牛切脉是一件很有意思,且能锻炼人畜和谐的事。牛的脉位在尾巴根腹面近肛门上三节尾椎骨的动脉上。切脉时,兽医要站在牛的正后方,动作要和缓,不要刺激牛的抵触情绪,务使牛的精神平稳,呼吸均匀,要达到“人畜”精神的统一。兽医左手将牛的尾巴轻轻的托起,用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脉(也有只用中指的),手指不宜用力过重,需三指略微分开,自上而下定位寸、关、尺,根据指感适当加力,分清浮、中、沉三种脉度。牛的健康平脉一般每分钟约40跳至60跳左右,即一息三至四跳,古书有云:一息三至号平宜,再加一至亦无虞。但也要“男女有别”,牡(公)牛一般脉如前数,牝(母)牛脉数略高,但亦在一分钟80跳以内为正常。笔者非常喜好给患牛切脉,而且“脉技”精湛,用当地的口语说:相好唻!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