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谈“终身学习”:自我提升不是内卷
很多学生读者经常跟我抱怨“我们学校太卷了,每个人天天晚上自觉上晚自习”“我们班太卷了,大三就有人过了司考+专八了”“我们宿舍太卷了,几个老哥六点起床背英语”。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告诉他们,这个真的不叫“卷”。当无产阶级的劳动成果以剩余价值的形式被资本家赚取的时候,你加班加得越多,才会给其他劳动者造成恶劣的竞争环境。
但是你自己学习、进步不一样,你的提升都是你自己得来的,这不叫“卷”,这就是标准意义上的“努力奋斗”,他们努力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能让社会获得一个更高素质的劳动者。简而言之,区分是否内卷的标准,是要看这样的拼搏奋斗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正外部性,还是有负外部性。
每一个无产阶级在其他事情上可以“躺平”,但是不能在自我进步上“躺平”,即便走出了学校,每个人也应该保持学习的习惯,既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积攒经验,也要保持学习理论知识、跨学科知识、前沿学说的终身习惯。今天是九月十日教师节,我就分享一下我离开校园后的学习心得。
首先要明确一点,讲述知识的人是有立场的,但知识是中性的。先说这一点是有感于社交网络上苛刻的舆论环境,经常因噎废食。比如弗里德曼、丘吉尔,在历史上一度算是我们的敌人,但不妨碍我们学习他的经济知识,看他的两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我们应该正确地区分个人立场和专业素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坐标轴,横轴是个人立场——左与右;纵轴是专业水平——高与低。有的水平很高的人立场会与我们不同,而有些水平很低的人与我们站在同一三观上,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现在互联网上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就是只按“横轴”区分“敌我”,忽略了纵轴的存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一概要批倒批臭。这样就会让你丧失了很多学习进步的机会。很多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深究一下背后都不是啥好人,但不能因为立场问题而忽视了专业素养,这是因噎废食。当然立场也很重要,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今不聊屁股的事,我们谈学习知识。
下面该说重点了,从外界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图书,二是影像资料。很多读者都问我推荐过书单,这类问题我一个都没有回复过。为什么呢,因为书不是那么好推荐的。我并不知道你的学习基础和知识层面,这样推荐的书往往是无效的。比如我给你推荐政治课本、马原,你可能早就超越这个层次了;要是我直接给你上马尔库塞、布尔迪厄、鲍曼,那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读了也是白读。
你要是这么问我:老哥我最近在研究五代十国的历史,新、旧五代史都看过了,郑学檬的《五代十国史研究》也看过了,还有什么不错的书籍推荐呢?你要问得这么细,我要是知道肯定就回答你了。但问题就在于,能问到这么细的人,早就知道下面自己该看什么书了,完全不需要我来推荐了。所以问过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但凡是怎么笼统问我推荐几本书的时候,我永远是推荐小说,因为绝对普世绝对不会犯错,无非就是《四世同堂》《李自成》《子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