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问题研究系列:第二十一章 密切监测小贷公司 ,好心警示营销非集
小额贷款公司数量统计
时间 | 机构数量 | 从业人数 | 实收资本/亿元 | 贷款余额/亿元 |
2010/12/31 | 2614 | 27884 | 1780.93 | 1975.05 |
2011/12/31 | 4282 | 47088 | 3318.66 | 3914.74 |
2012/12/31 | 6080 | 70343 | 5146.97 | 5921.38 |
2013/12/31 | 7839 | 95136 | 7133.39 | 8191.27 |
2014/9/30 | 8591 | 104656 | 8070.6 | 9078.81 |
2015/12/31 | 8910 | 117344 | 8459.29 | 9411.51 |
2016/12/31 | 8673 | 108881 | 8233.9 | 9272.8 |
2017/12/31 | 8551 | 103988 | 8270.33 | 9799.49 |
2018/12/31 | 8133 | 90839 | 8363.2 | 9550.44 |
2019/12/31 | 7551 | 80846 | 8097.51 | 9108.78 |
2020/9/30 | 7227 | 74456 | 7978.95 | 9020.26 |
这种小贷公司被监测着非法集资,从2014年至2019年全国非集数量四万余起。平均每年6800多起非集案件。这些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与P2P就是非集产生的源头,设立这些公司违反国务院247号令,在采用分类监管,进行非集监测,分类处置非集。设立这些公司的目的,就是让去承担银行不愿放贷的高风险企业融资,帮助企业发展,而一旦企业发展困难,这些民融公司必然出现不良债务,从而产生风险,对于风险大的民融公司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对于高风险企业进行清理处置,而这些高风险民融企业就面临着非集认定和打击。
其实,这种处置非集的本质就是放弃对企业风险管理,让企业从民间高利借款,出险后逃废债。这种非集处置风险的结果就是将风险转化为民间危害,产生社会风险。这种处置非集就是放弃风险管理,放弃从源头上防范风险,放弃对风险进行管理来将可能产生危害的风险转化为社会利益。这种金融管理模式侵害民间资本,也是侵害最低层消费者与小微经济体的利益,降低基底消费能力,结果就会导致基础消费能力下降,影响到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影响到就业。这种结果也会出现需求疲软,供应相对过剩,投资超出消费能力,加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大环境中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对这些企业的放贷风险加大,又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不良债务风险,金融机构再将风险向通过这种非集监管模式向民间融资转移,由此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