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里的三台印钞机
话不多说,先看三张图:
九安医疗、英科医疗、中国生物医药(持有科兴15.03%的股份)这三家公司有个共同点:疫情开始之后利润暴增。背后的原因也简单粗暴,分别是抗原自测盒、防疫物资、新冠疫苗。
大宗商品、航运、疫苗等医疗用品,可能是全球大流行中为数不多受益的行业,加之医疗行业和疫情起伏息息相关,他们之中的造富神话,也在资本市场上一个接一个的上演着。
01
九安医疗:从额温枪到自测盒
九安医疗因为最近的抗原自测盒走进了大众视野,但老股民可能都知道,这家公司有多擅长“抓风口”。
这家公司成立于1995年,其创始人刘毅发现一些三高患者经常跑医院测血压,但血压计、血糖仪之类的东西功能其实非常简单,只是操作比较复杂。于是,刘毅开始主攻医疗器械的“家用化”产品,但由于这类产品并没有什么技术壁垒,公司一直都处在一个不温不火的状况。
直到智能手机问世,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就是由“吃饭睡觉玩手机”组成,刘毅转念一想,本来我们就是为了便民而制作的产品,何不让它更方便一点,直接搬到手机上?
于是,九安医疗的主营业务摇身一变,成为了在当时堪比元宇宙的新潮概念——互联网医疗,也就是能通过可穿戴设备记录血压血糖等指标了。2010年前后,时值iPhone4热销,九安一度借iHealth这个品牌与苹果合作,推出与iPhone相连的移动互联血压计,一举跻身苹果概念股。
不过iHealth这个品牌销售基本都在美国,品牌知名度也都在苹果的大本营美国。在同一时期的国内,九安只留下了一波教科书级别的追风口,在2013年那样的熊市里,你如果没有炒过九安医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股民。
但在风口和概念炒过一轮之后,广大股民发现九安卖的还是那些产品,但利润是越来越少了。于是到了2015年的“关灯吃面”时刻,九安完全无力还手。随后,这家公司在二级市场重归寂静,直到2020年疫情出现。
疫情刚刚出现时,健康码、行程码和全员核酸这些“防疫基础设施”都还不完善,防疫主要还是靠测体温。在当时很多地方的复工复产的政策文件里,都会有这样一条:各单位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额温枪,以备体温检测使用。
在疫情之前,额温枪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市场,毕竟应用的场景就那么多,需求也非常稳定。2019年之前,国内手持红外体温计的年产量一直在20万把至30万把之间,但疫情出现后,这个数量还不够一个省用的。缺少额温枪,竟成为了企业复工的阻碍之一。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