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居家”碰上地震,跑还是不跑?
导读
万一,下一次是更严重的突发事件呢?
文/重楼
今年四川实在是太难了。
光七月以来,先是疫情,然后是高温,高温中伴随着限电与大旱,之后多地“原则居家”或“全域静态管理”,这其中就包括省会成都。
成都市民“原则居家”,“全员核酸检测”的第二天就因为系统的问题,被“东软”给全员“罚站”了4-6个小时不等——大量居民排队这么久之后还没做成核酸。
就在成都市民“原则居家”第二个3天周期的第一天,也就是今天,中午12:52分,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这是近些年来,成都市内感觉到的持续时间最长、震感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
那么,问题来了,原则居家或居家隔离期间,如果发生地震,市民可不可以外出紧急避险?
笔者居住的小区,许多人都跑了下去,然后三四十分钟之后,等人的情绪平稳、确认安全之后,社区和物业开始让人都回家去。
类似这样的小区应该还不少:
许是大家都知道情况并没那么严重,都是在小区内活动——从避震的角度,这并不是最优的选择,毕竟周边都是高楼。
当然,这些小区应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原则居家”的低风险区域。
那么,中高风险区域的楼栋呢?
有的小区,因为高风险,单元被铁板打围,想跑也跑不脱,更何况旁边还有人在吼“回去回去”。
这其实是一个各地普遍性的问题。
直接给单元/消防通道打围、锁门,从管理上来说方便、快捷、成本低、效果好,但如果发生诸如地震、火灾、台风这样突发事件的话,如果因为单元大门被堵,里面的人没有及时疏散出来,甚至可能会酿成严重事故、惨烈悲剧,毕竟现在动辄近30层的高楼每层6户还是比较常见的。
“强行吼”的人,笔者不知道他们是出于生活的经验觉得没问题,还是查过震中所在地评估过风险(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第一时间能给出基本位置和大体震级,分把钟之后就能准确给出),亦或仅仅是一种本能,天大地大防.yi最大的本能。
网络上许多调侃,诸如“等通知”、“一家只能跑一个”、“持24小时核酸外出”,既是一种苦中作乐,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种潜滋暗长的情绪,这种情绪与三年前一面倒的支持“动态清零”,形成了一种张力——这里头既有经济下行,民生艰难的因素,同时也与某些地方的过度防控、官僚主义不无关系。
当然了,成都平原虽然经常能感受到地震,但是由于离频发地震的断裂带有一百至三百公里的距离,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安全的。这也是许多在成都市生活久了的人,今天比较淡定的原因。目前看,出问题的,往往都是房屋质量的问题,比如外立面瓷砖等往下掉。
但万一,下一次是更严重的突发事件呢?或者说,下一次某个处于地震断裂带上的地区“静默”期间碰上并不算小的地震呢?
从概率的角度,国内却大多数地区,居民区碰上火灾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大震。
真的希望各地都能拿出确实的预案出来,考虑紧急突发状况的安置与疏散,将求生的安全通道给留出来,总不能让住户们都自行备上破拆工具吧?
这次地震,震中位于贡嘎山海螺沟景区内部,幸运的是由于成都等周边地区的封控,当地应该游客不多,并且原本周边人口密度也不高;麻烦的是附近山势陡峭,道路应该已经出现多处堵点,这又会阻碍救援工作的展开。
至于成都疫情,虽然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是基本都在动态中得到了解决。
与网上一些人看成都笑话不同,成都断然不会发展成为3-6月的魔都。
两个细节可以证明:一是因为核酸检测系统崩溃的问题,东软的底裤都被成都人民给扒了出来,并且被数度骂上了热搜;二是成都的确诊病例数一直是大于无症状感染数的,相比之下魔都的无症状感染数远远大于确诊数。
前者是人民的态度,后者是地方政府的态度。
再往大了、远了说,四川人民生性乐观,喜欢调侃。这次yi情+地震,又诞生了许多段子。
但是,这种调侃不简单是自嘲,背后更是一种再大的困难也能微笑面对的乐观态度,也是一种再难也能团结一致,同心与它干的决心和勇气。
相信成都,相信四川,再大的苦再大的难难也能挺过去,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从来就没有辜负过他们所深深热爱的这片土地。
【文/重楼,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针砭药石”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