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县长父亲》获征文一等奖!经得起查么?
文前评论:
很多人根本就没看过原文,抱起半截就开始骂。
好文章就要光明正大的发,写的还就一定会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动不动就删的算哪门子事?
正文:
昨天,德州作协火了。
一看有“作协”这个组织,大家就知道,这肯定是山东德州,不是美国德州了。
德州作协引发全民关注,是因为发布了一份《廉洁文化征文获奖名单》。
在这份获奖名单里,一篇《我的县长父亲》获一等奖特别吸引眼球。
因为在沈腾马丽主演的喜剧《夏洛特烦恼》中,曾经有一个情节,是“官二代”袁华,写了一篇《我的区长父亲》,然后获得“全区征文大赛一等奖”。
这一经典桥段,讽刺的是子女通过歌颂官员父亲获得名声与荣誉,是“公权力的变相世袭”。
因为这个桥段传播极广,深入人心,因此《我的区长父亲》成为讽刺“公权力世袭”的代名词。
最近这几年,爆发的一系列“学阀”和“官二代炫人脉”事件,网友评论中都大量引用《我的区长父亲》。
正因为这个标题太有讽刺意味,传播又太广,因此我很难想象,当今的“县长子女”们,谁会写文章触这个雷。
结果我刚关注这一事件,德州作协就把“获奖名单”以及“文章链接”给删除了。
这文章还真有问题?删除文章不就代表网友质疑有理么?
于是我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我的县长父亲》原文,想看看这个“县长”和子女,经不经得起查。
结果读完文章,我发现这真是一篇契合主题,有血有肉,发人深省的好文章。
壹,“我的县长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
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句,我就不由感叹如今的“互联网舆情”杀伤力多么凶猛。
我敢保证,绝大多数“怒喷官二代权贵嗮人脉”的网友,最多也就看了这个标题,
只要看了第一句,就会发现这是描述“建国初期”,熬苦日子那一代人的经历。
这位县长是建国后的“禹城”第一任县长,那么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县长。
通过查官方资料,可以发现这位县长于志明是1929年出生。
这篇征文的作者,于忠东,一个非常“男性化”的名字,但这是于县长的女儿。
通过“忠东”这个很有年代氛围感的名字,能判断作者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
按年龄推算,这位作者应该已经退休,这也解释了因为她六十多岁,所以根本不知道“我的区长父亲”这个梗。
这也证明了,在她们那一辈人看来,“我的县长父亲”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描述,根本不是“特殊讽刺意义”的雷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