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者因考核被中国大学辞退”系谬传? 真相或许更残酷
任可欣 余秀兰 王世岳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导读】近日,2022年诺贝尔奖得主菲利普·迪布维格在获奖前一年卸任中国某大学的金融研究院院长一事受到关注,“诺奖得主因考核不达标被淘汰”的说法在网上流传。虽然网上有自媒体澄清原因有很多,并不是考核,而且指出该金融研究院为无需考核的“非编单位”,但如论者所言,此传闻之所以短时间广泛传播,是因为国内大学的学术锦标赛愈演愈烈,绩效考核背后的“非升即走”制度更是令年轻学者煎熬。
本文基于对某“双一流”高校文科青年教师以及院校管理者的访谈调查,发现绩效评价给青年教师带来巨大的刚性压力,促使他们不得不采取“先生存后发展”的行动策略。尽管像“追”热点、“做”热点、主动“灌水”这样的快出成果的策略,不符合青年教师的价值认同,但实践中,这些策略被普遍实施。访谈者把得到编制称为“过坎”,为了“过坎”,只好暂且放弃研究兴趣,牺牲部分研究质量,在获得稳定“铁饭碗”后再潜心于具有长期价值的研究。
作者指出,青年教师是学生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但真正决定他们能否晋升的,却是科研成果,所谓“科研定成败”。教书育人是老师的本分,但在科研考核下,很多青年教师难以有效平衡科研与教学。而学院乃至学校的默许,使得此类问题广泛而重复的发生。而为了学术绩效达标,一些青年教师也不得不采用对学术前辈的“抱大腿”策略,想方设法发表论文、争取课题、获得社会资本。
本研究认为,大学“晋升锦标赛”的刚性压力、同伴的示范性力量以及组织有意为之的引导性力量,三力合一,共同促使青年教师“先生存后发展”的行动逻辑。在诺奖得主因考核被辞退的传言之后,更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大学青年教师的处境,因为他们的命运和作用,事关中国教育和科研的未来。
本文原载《高教探索》2020年第7期,原标题为《“先生存后发展”:N大学文科青年教师行动逻辑分析》,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参考。
“先生存后发展”:
N大学文科青年教师行动逻辑分析
绩效评价与“非升即走”制度使得青年教师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基于某“双一流”高校文科青年教师以及院校管理者的访谈可以发现,面对外部挑战,教师采取“先生存后发展”的行动策略。教师“高效”使用文化资本,追“热点”、主动“灌水”。在“生存”压力之下,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且得到院校层面的集体默许。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员,教师将学缘关系转换为更高的学术产出。学术锦标赛制施予文科青年教师巨大的刚性压力,使其转为稻粱谋;高校以科研为本谋求生存之道,并将其传递给教师。同伴的策略性行为强化了教师的外部利益动机,进而使他们进行学习与模仿。显示出“制度-情境(同伴、组织)-行动”间的互动关系。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