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容忍”政策不要被西方政治偏见所绑架
图片网上下载。侵删
美国知名时事评论员Ksliu授权独家原创发布
奥米克戎的高度传染性和对供应链所造成的干扰,使得国际社会,严格说是西方国家,对“零容忍”政策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今年年初,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公布2022年世界十大风险预测,中国的新冠“清零”政策被认为是全球最大风险,因为这有可能加剧全球供应链的中断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一预测立即遭到中方的强烈反驳,认为是故意抹黑中国行之有效的抗疫政策。
上星期,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会(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接受美国CNBC频道访问时表示,中国在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采取的“清零”政策最初虽成功,但现在它呈现的风险已大过好处,她认为“清零”政策看来愈像是一个负担,影响中国本身及全球经济复苏。
以上只是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实例,事实上,中国的“清零”政策不断受到西方媒体的攻击和质疑,甚至被断言会遭到失败,其中固然存在政治偏见或恶意歪曲,但是“零容忍”政策能否持久,付出的代价与取得的效果之间如何平衡,的确是人们心目中实际存在的疑问。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抗疫”政策,很容易被提升到政治的高度,被看作是两种不同社会体制和价值观之间的博弈。但是撇开政治层面的考虑,我认为这仍然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和科学课题。
“传染病”和“交通事故”一样,是一个社会问题,“零容忍”是一种公共政策,任何政策都有有利和不利的一面,关键在于寻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
需要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并不关心中国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他们对“零容忍”的批评和担忧,在于“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世界市场至今仍然严重依赖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供应,他们担心中国严厉的“清零”政策可能造成重要商品和原材料的生产、储运和供应的停滞和不确定性,影响他们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复苏。
现在对“零容忍”下任何结论可能都为时过早,我们需要保持一个清醒、理智和开放的头脑,不要被任何政治偏见所绑架。
【文/Ksliu,作者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