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爱玥:办法总是有的!
上午,@央视网 说我国出生人口下降的三大因素,分别是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年轻人婚育观念显著变化,生育意愿持续走低,育龄妇女平均计划生育子女数逐年递减;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偏高,加大了年轻人的生育忧虑。就我个人理解,央视网所说的三大因素还是比较客观具体的,但现在的关键不在于分析问题,而在于如何解决问题。
20岁之前的女性由于还没到法定结婚年龄,生育的可能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40岁之后的女性不仅生育意愿大大降低,生育风险也极大提高,所以,女性的“育龄”大抵上就是20岁至40岁之间的吧,也就是1980年至2000年左右出生的女性。实话实说,那二十年计划生育抓得还是挺紧的,这也意味着短期内“育龄妇女”的规模很难提高,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短期内无解。
婚育观念和生育意愿是可以慢慢改变的,当年“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观念不是一天两天达成的,现在“多子多福”的观念同样不会一下子达成,这要靠舆论的长期引导,所以,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解决,而是需要时间,急是急不来的。
既然前两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时间,那就只能在第三个问题上下功夫。就我的理解,多生孩子的前提是没有后顾之忧。其实大多数中国人是不怕过苦日子、穷日子的,特别是为了孩子,苦点、穷点那还真不算啥,但生了孩子总要人带吧,对三十来岁结婚的人来说,老人大多六七十岁了,指望老人带孩子本就不太现实,更别说一个带完接着带另一个了,很多老人不是不想带,而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老人如果不能帮着带,那只能小两口咬着牙带了,但问题又来了,年轻人要上班啊,那要么有人辞职带孩子,要么请保姆带孩子,前者意味着家庭收入降低了,后者则意味着家庭负担加重了。如果家庭收入本来就不高,还有房贷、车贷压力的话,那真的会把人逼疯的。所以,权衡利弊之下,年轻人大多会放弃带二娃三娃的想法的,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要不怎么有人说“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呢。
生活不是田园牧歌,而是柴米油盐。我有个朋友,父母退休金加小两口工资一年下来收入三四十万不成问题,算是比较有钱而且很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的。就我的了解,他家光大女儿学钢琴、舞蹈、绘画等费用一年下来就要二三十万,但前两年生了小女儿后,以他们的收入实在无法支持继续“富养”小女儿了,毕竟,大女儿的钢琴、舞蹈、绘画啥的总不能半途而废吧,为此小两口耿耿于怀,这大概就是“穷人”的悲哀吧。
其实,在我看来,他们多少有点“矫情”了,养活孩子跟钱多钱少真的没多大关系,有钱就多花,没钱就少花,让孩子吃饱穿暖也就是了。有对熟悉的小两口都在网吧打工,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收入六七千吧,照样养活两个孩子,无非条件差点就是了。那次小两口问我有没有某买菜的软件,我说没有,我不会也不喜欢用那些,他们问我能不能下一个帮他们买点虾(给孩子吃),第一次买会很便宜。我说我实在不喜欢用那些买菜软件,随后转了一百块钱给他们,就当请两个孩子吃顿大虾了。
当然,都说孩子好生,但是难养,这里的养绝不是给口饭吃就行,还要陪伴和教育。不说孩子都能成才,但至少要把孩子教育成人吧,要想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从小就明事理、辨是非、知善恶,那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多了去了,但在生活的压力下,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何而来呢?现在的产假、生育假、育儿假先别说能不能实打实享受到吧,就算能实打实享受到了,那也是杯水车薪。
但这不是说出生人口下降的问题就无法解决了,人最怕的就是把简单问题想复杂了。在我看来,如果实在不想要二娃三娃就算了,如果想要那就要,真生下来了,办法总是有的。父母的责任并不是一定要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上最好的学,住最好的房,只要你用心用力了,同样尽到了父母的责任。
更不要说,孩子的命运很大程度上不是父母所能左右的,“富养”的未必就有出息,“穷养”的也未必就不能出人头地,从这个角度去看,一切也就豁然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