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起底!日本为掩盖核污水危害性所使的手段到底有多卑鄙?
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开始排海,海洋是人类共同财产,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势必对人类产生深远的破坏性影响。然而,8月22日,日本大使馆网站还放出了这样一条消息,日本将进行向海洋释放的不是核污染水,而是“alps处理水”,要求中方应当使用这一说法,表示中国依然开展没有科学依据的主张,日方对此感到遗憾。
真是岂有此理,你向海洋排核污,还要教我做事?好吧,这下我们就不得不说清楚,所谓的“alps处理水”到底是什么?福岛核事故发生十余年,日本治理核污染水到底治理了个寂寞?究竟有没有人在做事?
人类进入核能时代以来,总共发生了四次严重的核电站事故分别是1957年的温兹凯尔核电站五级事故、1979年的三里岛核电站五级事故、1986年切尔洛贝利七级核事故,以及也仅仅被评为七级核事故的2011年福岛核事故。从评级开始,福岛核事故的严重性就被人为压低。它本身就发生于人类有地震记录以来地震强度第三大的地震和由此引发的大海啸,属于大型复合性灾难。前三次核事故都是单个反应堆出事,而福岛则是四个反应堆都发生了多重事故,1、2、3号三个反应堆堆芯熔毁,1、3、4号三个反应堆防发生氢气爆炸,2号反应堆压力抑制池发生爆炸,4号反应堆发生火灾。后续的余震、新地震还一再引发连锁反应,听起来像是天灾,可是福岛第一核电站之所以遭受了天灾,还真就是自己作的。
福岛核电站建于20世纪60年代,设计规划时本来应该选择高于海平面35米的安全地质,但是为了靠近海水,节约散热、吊装和安装成本,决策方人为地把山坡削低了20米,让核电站处于海拔只有15米的危险区,还把核反应堆放在有大量地下水流过的沙砾层上,从而导致核电站在海啸面前毫无自保能力,还引发了无法处理的地下水污染问题。
事故发生后,为了控制反应堆温度,必须持续为四个反应堆注水,每天的注水量约为400吨。熔毁的核燃料持续释放放射性污染,让这些冷却水立刻成为了核污染水。同时,地震造成的反应堆厂房、附属设施和大量管道破损,也让核污染水一直跑冒滴漏。巨量放射性物质的泄露,冷却水、地下水、雨水遭到持续污染。失去封闭性后,核污染水在核电站内外毫无阻拦地流动和泄漏,制造出了三位一体的巨大核污染源。
根据日本政府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的报告,核污染水问题集中爆发于2011年3月24日下午。当时,三名工作人员到3号反应堆气轮机房厂房作业,当时地面略有积水,三人站在水中工作了30分钟。事后检查,他们受到了超过应急工作人员辐射限度高达六倍的辐射。在随后的记者会上,东电公司说,3号反应堆汽轮机厂房积存的污染水放射性活动浓度达到了通常反应冷却水的1万倍,检测出至少9种放射性核素。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一直坚持说,四个反应堆的核燃料棒、压力容器与安全壳没有受损。但只有堆芯熔毁、压力容器和安全壳的熔穿,才能解释地下为什么会出现高放射性污染水。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