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守正创新过大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元日》。这首诗描写了春节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揭示出新陈代谢的历史发展规律。
春节,又称中国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是全球最大的节日之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日。
从汉语词义看,“春节”这个名词由“春”和“节”两部分组成。“春”代表的是春天,象征着一年的开始,生机勃勃,万物复苏。“节”则意味着节日,即特定的、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人们会进行特殊的庆祝活动。因此,“春节”是庆祝春天到来的节日。这反映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日,更是一个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刻。
从自然气候看,“春节”是从农历新年的开始,且这个时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因此人们将其命名为“春节”,以此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以及大自然的重生和更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时间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年节习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在古代,人们会在新年春天之际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敬仰,对未来的祈愿。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说文解字》中称:“年,谷熟也。”在农作物丰收之后,人们要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神灵、感谢赐予,并祈求来年丰收。除了祭祀活动,春节还与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紧密相连。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每年此时会出来吓唬人们。后来人们发现,“年”怪兽害怕红色和噪音。于是人们开始在门口挂上红色的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成功将“年”怪兽赶走。这就是春节放花炮、贴对联的由来。表达了人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在古代,农业为立国基础,丰收是王朝大事。据史书记载:立春日,周朝天子穿着青色的衣服,乘青色的车马,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然后在本月选择一个吉利日,举行郊祀祭天,祈谷于上帝。还选择一吉利日,举行农耕仪式。这就是史书上常说的“躬耕帝籍”,即周王亲自到祭田劳动,兼之为本年农事丰收祈祷。这种正月立春后,郊祀祈求丰年的仪式不断发展,成为历代王朝的政治大事和遵循的新年典礼。为了郊外祭祀的方便,帝王还要修筑郊天的圜丘。当时,春节虽然还没有作为正式名称出现,但其岁时年节的意义已经形成,人们将春节所在的岁末年初作为具有特殊神性意义的时段,通过虔诚的祭仪,实现与天地万物的沟通与交流。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晋、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经千年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大年的名称屡有变化,但大年节的习俗模式依然传承。《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新年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官方必须举行盛大朝会,民间则要清洁环境,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