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 沈阳行记:美味鸡架的暗面,一九九八,工人下岗
终于吃到心心念念的沈阳鸡架了,一个老四季鸡架(盐水清炖),一个老奉天鸡架(炭火烧烤),确实回味无穷。
鸡架成为东北热门小吃,这当然历史悠久,但是真正促使吃鸡架这一食俗大面积在东北、特别是沈阳民间铺展开来的历史诱因,实际非常苦涩:国企解体,工人下岗。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股份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沈阳的国有企业开始瓦解,大批的工人遭遇了史无前例的下岗潮,仅一个75万人口的铁西区工人就有近50万人下岗。
原来的铁西区曾是著名的核心工业区,烟囱高耸入云,工厂轰鸣不断,各类钢厂、水泵厂、电缆厂、新华印刷厂、东北制药厂,比比皆是。
后来一夜之间,听着老旧的电视里传来刘欢靡靡悠扬的《从头再来》,沈阳整整一代国企人从此失去了铁饭碗。
沈阳有一路公交车是202路,从和平区沙山发车,穿越和平、铁西、进入皇姑区段的塔湾站。据当地人讲,司机师傅都不爱跑这条线,因为这条线附近的老百姓穷,所谓“素质低”,有上车不给钱的,有骂人的,有抢座位的,有小偷小摸的……
这条线路跑的是铁西区与皇姑区交界的地方,这里的下岗工人最多,是沈阳当时最底层的人群。
有人那个时候还给202线公交命名为“下岗车”。
穷苦的沈阳工人不得不“消费降级”,有的人干起了街头小烧烤,有的人不再顿顿有肉蛋奶。
正是在这时,便宜的鸡架成了沈阳人餐桌的主角,它满足了喜好饮酒的配菜需求,也在囊中羞涩的情况下保留了一丝“手中有肉”的尊严。
在国企时代,东北几乎所有的社会公共服务都配合着就业绑定在一起,工厂办幼儿园、办学校、办养老院、办大食堂,以至于在财政层面的社会福利基本为零的前提下,东北地区实现了水准颇高的整体福利水平。
然而下岗之后,工人家庭所能享有的一切社会公共服务也就全部失去。取消福利分房、取消国家保障建立社保制度,紧随其后便是医疗市场化、教育市场化。
与强行解散国企相同步的,是被强制下岗的工人们由国家养老变为现收现付(代际补偿制),这同样是一种单方面的打破契约……
根据2002年2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全国下岗职工报告:1998-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共发生下岗职工2137万人。
其中1998年,年初为691.8万人,当年新增562.2万人;1999年,上年结转610万人,当年新增618.6万人;2000年,上年结转652万人,当年新增444.6万人。
早在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就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