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罐车混用看解放前后、改开前后
近日,“煤制油罐车混装食用油”的消息被曝光后引发巨大舆论争议。7月6日,涉事企业中储粮集团发文回应,针对罐车运输油罐混用的报道,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从严从快严肃处理。中央相关部门也宣布介入调查。
另一边,新闻报道中的“涉事”企业相继声明此事与自己无关。
据7月2日《新京报》报道,“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罐车卸完煤制油,未清洗储存罐就直接装上食用油继续运输?有罐车司机透露,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记者追踪调查发现,国内许多普货油罐车运输的液体并不固定,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不少罐车在换货运输过程中不清洗罐体,造成食用油被残留的化工液体污染。
早在105年前,毛主席在《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一文中指出:
“社会上发生一件事,不要把他小看了。一件事的背后,都有重叠相生的原因。”
这件事的背后,重叠相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从解放前后、改开前后的事实来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以两个时间点——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底改革开放——将新中国历史分为三段:
第一阶段: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前
第二阶段:三大改造完成到毛主席逝世再扩展到1978年底
第三阶段:1978年底至今,也就是改革开放时期
笔者以“兑水”关键字在《人民日报》数据库(1946-2003)进行检索,看看假冒伪劣的情况。
《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2日第4版《严厉取缔私酒漏税 京税局突击检查 一周内查获违章案四百起》:
【本市讯】......流行私酒大部系以酒精兑水制成;
直到1978年底,没有“兑水”的假冒伪劣报道。
1980年开始,有了“兑水”假冒伪劣报道,截图如下:
挑几篇展示:
《人民日报》1980年8月5日第2版《国家计量总局要求商业系统加强计量管理 同短斤少两克扣群众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本报讯 记者从国家计量总局获悉:目前商业系统使用的计量器具由于失准失修,出售的商品份量不足、尺寸不够的情况普遍存在。有些基层商店营业人员甚至故意用短斤少两、缺寸少尺等手段,克扣群众,牟取非法利润,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商业的信誉。
据河南省8个地区和7个市的统计,检查商业系统的各种度量衡器191,246台(件),平均合格率只有50%;零售包装商品有58.4%的秤量不足;零售的白酒70%以上因兑水过多,度数偏低。如永城县蒋口集供销社门市部出售的白酒只有29度,等于每100斤兑水55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