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亮 | 血腥扩张二十年:民办教育集团的超级中学时代
根据2003年起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组织团体。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是受国情与时代影响,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市场资源弥补国家教育资源的不足,二是利用市场机制形成教育领域的合理竞争,促进国民教育的高效率与高水平。
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事业,但民办教育的运行模式与公立教育却大相径庭,其运行带有更多市场资本的运行原则和逻辑。具体来说,市场的资源投入主要是希望民办学校盈利与回报,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民办教育的竞争性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图腾。这也是不少民办教育学校一直热衷于打造自身“教育神话”的原因,商业逻辑下“大出教育成果”的教育神话是民办学校最好的招生广告,而在这样的神话追求中,民办教育集团一直无所不用其极。
超级中学,是指具有优质生源师资、充裕教学经费,且在当下越来越多垄断清北大学入学机会的高中。北京师范大学郭丛斌老师就曾依据对清北大学入学机会的垄断程度来定义超级中学,在他的研究中,我国内地26省份的清北入学机会均属于中度垄断型以上,大部分中东部省份生源为主要两所超级中学瓜分,西部省份生源更是长期被主要一所超级中学垄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名牌大学竞争中,这些几乎垄断清北生源的超级中学都是各省内不折不扣的教育神话,它们都被称为“省几大名校”。
这些超级中学教育神话的打造,除了优越的办学资源与历史积累,更离不开其自身公立体制与部分民办教育集团在这二十年血腥扩张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助。以下将基于笔者调研团队在我国中西部某省多地的调研经验展开,系统剖析在这二十多年的血腥扩张中,该省诸多民办教育集团是如何与公立体制的超级中学合作,两者形成“名校+”集团化领航办学模式,按照商业资本“教育产业化”的运行规则,不断打造教育神话,终于迎来自身超级中学时代教育垄断、全民焦虑的教育发展现状。
一、2000-2010:民办教育集团的教育产业化
新世纪伊始,随着城镇化与市场化的剧烈推进,大量流动人口涌入东部沿海和区域大城市,随之而来的就是公立教育学位的紧张。当城市内大量教育需求无法满足,民办教育学校便大肆出现。当时的教育格局中,各地的公立教育占有绝对优势,城乡区域下较为辉煌的县中与城市高中互相竞争,县中每年都有考上清北的学生,而城市高中则凭借城市生源与家庭教育投入等在优秀考生数量上更胜一筹。优秀县中和城市高中领头的各地教育梯度都较为完整与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初中与小学也占据着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有关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讨论推行一直在进行与实施,社会整体层面的教育竞争和教育压力并不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