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对《沁园春•雪》的诋毁:记忆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作者按】近日,有人诋毁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为下品,看完以后,气愤不已,心绪难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我本是个工人,不善文辞,细思想不能以此作为袖手旁观的理由,遂将前日在支部组织的读书会上的一个发言稿再三斟酌,特发红歌会网。文中所写的场景,都是我小时候亲历亲见,亲身体会,毫无造作之词,影响深刻,未暇少忘。
1945年9月7日,为争取国内和平,人民民主,正在重庆和国民党、蒋介石谈判的毛主席,将他于1936年2月所做的《沁园春·雪》一词,抄录给柳亚子先生。并附信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柳亚子看后,喜不自胜,遂提笔写道:“读之余叹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作。高如苏、辛,犹未能抗耳,况余子乎?”
该词随在重庆文人之间开始传播。
11月14日,经吴祖光先生发表于《新民报》第二版副刊“西方夜谭”,即在重庆掀起了一股文化狂澜,短短数月之间,步和者蜂拥而起,一时间、《沁园春》在报刊上络绎不绝,竟比《宋词全集》中收录的《沁园春》多出了几倍,激活了一个几近沉睡的词牌,书写了文坛一段佳话,中华文学史上一座新的高峰就以这种方式与世人见面了。
《沁园春·雪》发表近80年来,吟颂之声不绝于耳。每当“重庆谈判”纪念前后及大雪纷飞之际,报刊、杂志、快手、抖音等传播、讨论、朗诵《沁园春》的作品就像雪片一样飞来。
我的家就在黄土高坡上,毛主席当年率领红军长征走过这片土地时,他所看到的景象,正是我多少次看到过的景象,他所描写的,正是我最熟悉的,他所歌颂的土地,正是我生活的这片土地。我对《沁园春·雪》的感触特别深,那些场景,就像烙在我心上一般,不思量,自难忘。
隆冬之时,每当寒魔南侵,先是狂风怒号,大地被吹得混沌一片,万物都在凛冽的北风中瑟瑟发抖。这样呼呼的持续刮上一两天后,风中开始夹杂着雪片,从脸上掠过,像刀割一样。风渐渐地小了,雪却越来越大。随着鹅毛般的雪花漫天飞舞,大地逐渐变得银装素裹,站在塬边碊畔,风舞回雪,银光晃眼,恍惚之间,现出一幅神奇的景象,看,那些山头,那些树木,那些村庄,竟慢慢的动起来,像活过来了一样。俄尔,千壑耸动,万山攒驰,巍巍大地都在向我走来,胸襟豁然开朗,一股豪气不由从心头升起,越上越高,直冲牛斗。胸也挺起来了,头也昂起来了,寒风,你算得了什么?大雪,你又算得了什么?把袖子一挽,裤脚一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应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怕它万水千山,说什么艰难险阻,虽前路漫漫,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