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供销社的逻辑
最高声音传达的信息和意味,往往不仅是当下,更是未来。
供销社的概念其实一直存在,从未离开过我国的经济体系,并非网上传言的“重出江湖”。
尤其,供销社系统在今天发力内循环和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可能担当的历史性重任会更空前、更具象。
从农民包产到户、分田单干开始,乃至到1999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国企改制/解体浪潮中喊出“供销合作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供销合作社”的口号。
不得不说,供销社的社会地位确实是趋于边缘化的,尤其是在人口城市化(农村老龄化、农村人口与城市脱节)的推动下。
但现在随着二十年几近蒙眼狂奔之后,供销社的惠农性质以及国家统一控制下的超强物流优势(全国配送网点83.2万个,是阿里菜鸟的八倍不止)被再次抬上桌面。
不论从那个角度看,供销社还是目前中国唯一具有全国组织体系的、专营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这在粮食供销安全层面也为供销社重新振兴提供了政治支撑。
像我国棉花收购和加工的主渠道就是供销系统(受国家委托统一经营)棉花,50%左右的市场份额雷打不动,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更不用说,即便是经济角度,供销社的经营能力也不输那些民营企业。
去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全年销售额高达6.8万亿元,几家头部电商巨头的全年GMV加在一起也不及供销系统,其背后是庞大的基层市场。
供销系统的利润能力或许很低,不及那些民营企业或外资,但供销系统本身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的,例如开山修路、造桥挖渠、通电通网、原始绿皮车和深山里的邮政,这些都不具备强大的利润能力,但都维系着下沉地区的经济安全、民生保障乃至「执政基础」。
比如那个湖北省房县万峪河乡老人坪村,在扶贫大业中,由房县供销合作社为村民们打造的房县供销老人坪综合服务中心,从此一切生活用品随手可买。
如果没有供销系统和扶贫推动,指望那帮私企把目光投到这鸟不拉屎的地域?
不客气的说,当私营资本将目光投向农村时,往往意味着收割与灾难:
供销社的角色通常是具有担当性的,像山东省供销合作社,曾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打出“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的响亮号召。农地托管,比进城农民将土地投入流转更有保障,因为承包权、受益权、还有强农惠农政策都仍流到农民那里去。
与费用较高的流转模式相比,供销社土地托管的尝试破解了农民收益固定、土地经营情况与农民无关、土地易出现非粮化倾向等问题。
供销社在农村重建的最重要意义即在于乡村振兴,它会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整合资源的作用,通过联合土地、农资、金融和营销等众多领域,实现产销对接,这样不仅能够减去中间环节,减少信息差、减少资源浪费,也有利于稳住农产品价格。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