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眼镜框访谈:“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标签会给我带来一些困扰

2024-12-11
作者: 叁零柒茶座 来源: 叁零柒计划

       文|江春琦

       鸣谢|眼镜框、旺角金鱼、锡钉、喵了个咪、轩辕宇、麦辣堡

       在和眼镜框聊完了之后,参加访谈的伙伴们其实都有不少感慨。有一位朋友提到,其实令他感到非常惊叹的一点是,眼镜框是一个具有高度的自我觉察能力的人。在见了阳和平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觉得阳和平让他自认为“高人一等”,并为此而感到焦虑。与此同时,其实在访谈与来信当中,眼镜框也曾多次提到自己“情商低”。但是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真正情商低的人,是不会发觉自己情商很低的。

       眼镜框的自我觉察能力,或许很多时候确实会给他带来内耗或痛苦,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他的特质与自省,恐怕是当下左圈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比如眼镜框提到,当他讲述自己的情绪与经验时,一位自诩“左派”的网友做出的回应甚至与他的年级主任如出一辙。我想,作为一 个自认为与被压迫的工农群众站在一起的政治派别,眼镜框在访谈中所提及或表现出的共情、自省、包容与同理心,是许多朋友接触泛左翼思想的最初动力。他对自己经历的讲述,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考方向。

       在初步整理之后,我们将一部分内容以个人自述形式呈现给大家。
 



      阳和平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五月份的时候见了一次阳和平老师,我能开始认同马克思主义,这次和他的见面对我影响很大。其实当时见面的时候,我其实也并不是有什么非常重大的问题要与他探讨,主要就是闲聊,闲聊的内容也主要就是我国的历史。他会告诉我,他自己眼中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当然也和我说了,哪些历史是“违禁内容”,不能谈的。那次见面,他给我一种非常亲和的印象。再和我见面前一天他还在发烧,第二天就来找我了。从知识上说,他给我的影响主要是给我带来了许多新颖的看待历史的角度。比如我以前会很关注领袖的“黑点”,但是阳老师对这些事儿提供了一个解释。和他聊完之后,我可能就算是释然了。可能是他满足了我对自己“偶像”的舒适感。我那时候的心态就像追星一样吧,比如如果这个明星有什么绯闻,但是这个绯闻被澄清了,我就会很舒服。

  阳老给我的另一个影响,其实是对我当时的整个心理状态也有改变。比如当时我还是挺迷信的,是那种纯粹的迷信,不是那种对道家思想或者道家哲学的那种普通的兴趣或者追求。比如我会在B站上看哪些出门保平安的符咒是怎么画的,每次出门前,我就自己给自己隔空画一个符咒。但是见完阳老之后,我的精力就逐渐转移到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还有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上面。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主要就是b站上零星刷到的几个视频,但是见过阳老师之后,我会给他发微信,每次我问他问题,他都是给我书单,让我读书。所以后来我也在他的建议下读了几本书。当时他给了我这么一大溜的推荐书籍,包括社科类的,还有各种原著,我大概就读了十分之一还不到。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读书的其实不多,但是我确实开始去读书了。可以说我开始读这些书,很大一部分影响就是这样,我每次跟他发什么问题,他都给我推荐书籍,我觉得他很会劝人读书

  另一方面,不管大家怎么评价阳和平老师,我还是真的觉得,有不少中学生真的应该就是看完他的视频左转的。因为当时他的一些视频真的太对学生的胃口了——我印象最大的就是为教育问题发声,发这么多声。另外他很多视频也在谈时事,不单单是说教育。我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完全能听得懂,所以看他的视频我就非常开心。

图片

  这个大概就是我对阳和平的第一次了解。其实我接触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东西会更早,大概在一年前。那时候我没开始读书,也没有了解理论,但是确实会偶然刷到他们。更早的时候我还刷到过艾跃进,不过看他的东西不太多。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说侵略是为后代谋福利等等。我当时还很认同这句话。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说,他其实算不上我的引路人,他其实可能是把我引到了另一个方向。但是我了解马克思主义,确实是因为阳和平的视频。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其实不清楚什么是计划经济,对国家的历史,包括一些很基础的东西,都不太了解。所以回想起来,看阳和平老师的视频,包括和他见面,我前面说的一大串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历程,确实是因为他。

  在我认识他之后,b站就会给我推其他的左派小视频(可能叫网左不太礼貌),或者“左翼宣传片”——就是那种剪辑,给你配上几个热血沸腾的图,配上一段音乐,算法就会给我推一系列这种小视频。那时候我还关注了一些其他的博主,可能他们没有标明就说自己是左派,但是他们也的确是为人民发声的,比如我关注过“这是一个令人疑惑的星球”,之前还加过他们的粉丝群,另外也关注了类似他的一些内容。所以总的来说,阳和平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如果不是他的视频创作,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了解这些东西,也可能了解到这些,就要晚好久。

图片

  但是这些事情,包括见到阳老,也给我带来一些困扰。一方面是客观上说,见到阳老好像是满足了我的虚荣心,给了我一个炫耀的资本。比如现在我在给人介绍我休学一年干了什么事儿的时候,我现在似乎有了一个醒目的“履历”。我当时感觉就是自己见了个偶像,知道了什么惊天大秘闻,就好像高人一等了。所以比如五月份的时候,我会很期待别人知道说我和阳和平见面。这种赞许我会很受用很舒服。但是冷静下来想想,这种炫耀会给我带来愧疚感

  马克思主义者身份给我带来一些困扰

  左翼或者马克思主义的符号,也会给我一些困扰。比如第一个困扰,就是标签化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之前反复提及的。我认为给自己打标签,有两点不太好的影响。第一点是打完标签,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种优越感。比如说和人讨论社会问题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想“你们都不懂,我告诉你们,你们讲的都是错的,它的本质就是阶级矛盾。”我不一定就直接会这么说,但是我可能就会容易这么想。会有一种高傲的感觉。

  第二点的话,我经常会感觉,马克思主义似乎很多时候变成了一种枷锁。比如很多人都会说,马克思主义者一定要如何如何,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是像我自己这样的人,有心理问题,还是一个压力很大的学生,我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糟心事,不管是现实中的精力还是家庭中的某些事儿,所以我的情绪状态本身就很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要我没有一点所谓小资产阶级软弱性,不能退缩,不能机会主义不能投降主义,还要精准地把握什么东西,那我觉得我做不到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说,马克思主义是否也存在特殊人群,指的就是这个问题。比如有些人,他们处于一个被剥削的位置,但是只要他们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进步行为,大家就会觉得他们很不错,会鼓励他们。但是一旦你说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在某一方面可能不能达到某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就会有很多人来指责你。比如说很多人爱说消费主义啊,资本主义消费陷阱之类的,但是如果我去消费娱乐产品,可能就有人会认为:“他居然沉沦于资本主义消费!他根本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标签,可能别人还会觉得,这个人可能还挺厉害的,他只是爱打游戏,但是其他方面做得非常好。

  另外,很多马克思主义者爱批评别人不读书么,在这件事情上,你身上有没有马克思主义者的标签,大家对你的态度也会不一样。比如如果你没有这个标签,然后你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了解了马克思的理论,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儿(当然这种感觉可能也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优越感)。但是一旦你自称马克思主义者,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人家就会把你当成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当作一个普通人。比如说很多人其实本身就有各种沉重的学业压力,然后处于被剥削的状态,家庭条件也不怎么样,这样的朋友如果能忍着性子,顶着压力去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其实就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所以很多网络上的网左对别人开炮,随便说别人是什么小资产阶级,其实是忽略了这些因素的。

图片

  我就感觉,很多人批评我不该偷懒,要去多读书等等,其实是给我带来困扰的。比如我之前加过一些网左群,然后我在群里“说错”了某句话,就被人扣帽子,说我是什么神秘主义,不可知论。当时我只是对他们说,如果我们不太能了解清楚一个人,就不要轻易地给他下论断,就只是这么一句话吧。然后当时他们就抛出一堆我根本听不懂的帽子,我现在都不太能理解他们到底说的是什么?那些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发完这些东西似乎很骄傲,很自豪:“你看我用了这么精准的,从书中得来的名词描述你的错误,你看我多厉害!”

  我觉得这个氛围是不好的。他们即便认为我错了,难道不是应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吗?但是他们的态度完全不是一个治病救人的态度,他们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要批评你,审判你的态度。自此之后,我会在说自己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者,毛派毛左的时候会很难受,我会觉得我不配。好像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一个什么类似于什么我是博士后,我是硕士,我是985211学生的那种感觉了

  所以我当时受到的打击很大。我记得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去读任何系统的,理论类的书,哪怕是那种很理论化的长视频也没有。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在娱乐。因为之前在休学么,所以我现在正在补课。补课之余,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娱乐,比如刷手机,吃好吃的,刷短视频。但是有时候一些念头还是会冒出来,刷手机也逃避不了,就是我可能还是有一些求知欲,一些理论追求的。但是当然另一方面,至少我现在还没有付出很大的心血去做这些事情,也没有能力去构建一个成熟的理论,或者写出什么有意义的文章。我可能最近是完全没有理论学习的状态,但是我依然会隐约感觉这些事情很重要

  但是我现在的心态比较复杂。比如有时候我会对一些哲学或者理论非常感兴趣,甚至我下一秒就要去上网找电子书了,但是下一刻我就停止了。我不排除可能是因为我懒,也可能有一种,对掌握某些理论的恐惧。比如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学哲学的,尤其是学哲学学得比较深入的人,性格好像都很高傲,会有很强的优越感,就觉得别人都是蠢人。我之前好像在什么地方看过一个公开课,有讲说这种倾向和人脑的构造有关,但是具体的我不太清楚了,就是说人的大脑就是朝着需要快速做出决策的方向演化的。所以就会慢慢演化出一些独断的习惯,即便很多决定是不谨慎,不理智的,但是大家可能会习惯这样的一种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的思维模式。

图片

  在左圈内部我也见过这种情况,就是两个人交流的时候,一个人刚听人说了一部分话,根本还没听人说完,就把面前的人和自己之前批判过或者瞧不起的某些思想的人归为一类。就开始觉得:“他为什么这么笨?我要打断他,我要告诉他正确的东西。”我会很担心,我学了理论之后,是不是也会成为那种充满优越感,不近人情的人?我担心学完之后,我也会懒得和人解释自己的观点,哪怕要解释,我也要高高在上,觉得我很聪明,我很棒,然后你们都是蠢,都是笨,都是没灵性、没慧根、low、小宝宝行为。我过去曾经也有这种倾向,然后好不容易和这种心态拉开距离。我在想,如果我去学这个,会不会就直接踏入万丈深渊,和某些网哲博主一样?我会害怕自己成为一个过于高傲的人。

  另一点就是,当我们深入学习了理论之后,会不会感觉这个世界突然不真实了?比如你学数学,学物理学多了,就会觉得整个世界就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就像我家猫玩逗猫棒,它不清楚逗猫棒的原理,然后猫的智商也不是很高,所以它就没办法清楚逗猫棒的原理,不能一下抓住。所以它就能一直玩,玩半个月一个月还是很开心。但是如果我们假设它突然变聪明了,一眼看出逗猫棒的原理,觉得啊原来让我兴奋的原因是因为我大脑中什么激素或者什么玩意儿,当它清楚这些之后,可能玩一小会儿就腻了。我也会担心这些,就是当我了解完了这些之后,可能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没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了。之前很多让我很开心的事情,现在不再能让我开心了。

图片

  现在让我说的话,我可能不会说我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么说好像我是在抬高自己,但是我还是觉得,我是一个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人。在生活当中我也会非常注重包容和平等,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我和某种意义上的“白左”没什么区别吧!当然,我觉得我自己在具体的行为,生活方式与话语上,可能也没有完全贯彻我相信的这套原则,但是我还是想去努力地这样做。还有一点,我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的一些看法,比如劳动人民受剥削等等,这些也是没有变的。

  要了解大家现实生活中的状态

  之前的文章评论区我也有看。虽然没有看到一些真的让我一看一整天的评论,但是确实有一些评论,会给我一些一瞬间的感悟。我印象最深的是提到要警惕社交媒体的评论:

图片

  我觉得这段话挺对的,比如我现在在网上跟人交流,和我与别人面对面交流,态度还是不一样的,就算是打语音而不是打字,也还是与面对面交流不同。所以我现在也会希望能与人有现实交流,现实的争辩。比如如果能有读书会之类的,就太好了。两个人搬个小板凳坐在那边,或者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坐在那里直接说就行。可能这也是我休学之后长期宅在家里,不跟别人社交的原因。所以一瞬间,我觉得这个评论非常厉害,击中了我的内心,觉得网友确实不能替代现实中的朋友。我其实和我所有的心理咨询师都强调过这一点,就是我没有现实中的朋友。我以前可能都不会强调这一点,但是我看到这个消息,就突然意识到了现实互动,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因为现实当中的交流一定比网上动动手指要付出更多。当然我这里的实践不是说我要去打工,去融工或者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我还是更关注现实的与人互动的重要性。所以这个评论给我印象深刻。

  我看到之前公众号里的推文,有看到罗马的文章。他讲到他们北京的学校里的讨论氛围,其实我是很震惊的,学校里怎么可能存在这种东西?因为我的同学们可能在学习之外,主要就是开黄色玩笑,聊同学八卦和网络热梗。我当然不是说这些不好,我在学校里的娱乐也是靠这些。但是我就是完全想不到,居然能和同学聊这些?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也就在刷短视频的阶段,所以没有真的和同学们聊很多这方面的东西。但是在班级群里,其实也涉猎过这些事情。比如有人在班群里抱怨压力大的时候,我其实提到过阳和平视频里说过的东西,比如可以想想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转移一下注意力。但是后来我想,我可能因为在休学,所以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压力。所以有同学说我现在休学了,舒舒服服在旅游,在这边发这些东西就是完全没有换位思考。这件事当时给我很大的压力。就是觉得其实哪怕我真的去思考这些东西,我身边可能也没有足够的氛围,没法儿严肃地去和同学们聊这些事儿,唯一方式的时间肯定也是聊八卦。我也不是要批评他们,这个是同学们的生活状态导致的。

  其实我也不是完全没有过面对面讨论,比如我和我的姑父,我的姥爷。当然我也没有和他们讨论马克思主义或者什么理论,都是一些基础的内容,比如过去的历史呀什么的。但是身边的同学朋友,可能确实是没有。所以之前我在文章里提到,马克思主义的特殊人群,也是想说这些。就是我们不应该假设所有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都已经很成熟或者如何,而是应该意识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当中就是有不少人会是很“小资”,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真的做到一个“理想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样。像高中生群体,每天都要上学,时间很长,然后从小到大都是被这些东西熏陶的人来说,他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其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他好不容易了解了一点东西之后,又有人会去批他们小资,嘲笑他们。

图片

  我见到的很多网左,不是很能够换位思考,不够包容。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态度也是不太理智,不太实事求是的。可能很多系统的学习,精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都是有很多闲暇时间或者怎样的,很多人都是知识分子,然后家庭条件都还不错。可能像过去的时代,本身可能就筛掉了很多比如普通老百姓,或者普通工人,家庭条件不好的人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但是现在互联网发展了之后,很多人都被纳入进去了,现在更多的人能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信息。所以我觉得在今天,很多人识别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和标准都得改一改。你不能再完全以之前那套要求学生党员或者知识分子党员的标准去要求这些人了。当然以前也有很多不识字的穷苦人,在行动当中一步步转变学习的,但是当时的革命者包括政党,对知识分子入党的要求和对工农群众入党的要求,也是有不少差别的。

  在上海行当中摆脱标签

  我之前去过一次上海,当时是进了大学见网友,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现在时间沉淀下来,心情和之前已经不一样了。我现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其实是,他们当时挺包容的。我觉得可能我当时的态度有点高傲,有点自以为是,但是他们好像也没有觉得说这个小孩儿什么都不懂,就大放厥词,或者觉得这个小孩子太幼稚了。我当时能感觉到一种,表达没有被打压的感觉。

  另一点的话,就是我现在回想起那件事,我是很舒服的。没有太多的内疚。可能跟我自己的习惯有关。比如很多时候回,我会立刻因为别人的某些行为感到内疚。但是我当时想起那个事情,不会有太多的内疚。很多时候我自己微信发哪句话,即便是和人聊天,聊完天事情一过,我就会开始内疚。我会根据对方的反应找我做错了什么的线索,然后再基于这个线索去内疚。但是现在回想起那件事,不会有那种内疚的感觉,好像大家都很包容我。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们没有标签化地看人。比如说现在我休学,然后高一。很多人一看就会觉得“你就是个小孩子”,可能就会轻视你的想法。与此同时,高一休学,意味着你没有认真上学,你就是事儿多。比如说我之前和我们年级主任也有过聊天。我当时其实和他说已经有装可怜的成分(当然我也不是完全装的)在和他说,我确实心理问题很严重,然后检测报告也有,我也一直在吃药。但是他就对我说:“你这只是青春期的迷茫”。这个话让我很难受,我回去之后也和同学们讲过这个事情,但是他们也觉得年级主任说得没问题。可能他们没有心理疾病,所以就不会特别注意这些事情。有人就会很笼统地觉得说,有心理问题的人都是迷茫的人,或者就是饿得慌,你去照他的说法,你去认真学习,多写点作业,多听课就不会想这些。但是我觉得,他们过于轻视我的经验了。

  在左圈内部和人交流,其实也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其实我之前有发一个朋友圈,可能某种意义上也是自我意识过剩吧,里边有很多自我谴责,就是我总觉得我很失败,情绪敏感,否定上一秒的自己,等等。然后有我之前在网络上认识的一个网左,好像还是个留学生,不知道在哪个国家上学。这个人就给我发消息说:“你去打几天工就好了,脱离了生产,生活就会陷入无意义的内耗。”我当时一下子就被整得很难受,就是我感觉我遭遇到的指责就是完全陷入了我之前的设想当中,就是和我说“你还是太矫情了”。当时对我的打击真的非常大。

图片

  在上海和网友见面那一回,就没有这种被轻视,被瞧不起的感觉。我问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得到了认真的回答。我觉得那个氛围很舒服,很被人尊重,很有安全感。不会有其他场合的交流的时候,那种好像总有一些要炫耀,要比拼,要分出大小王的感觉。像之前我和我的同学们出去,也总会聊到成绩。有时候也会有那种无意间的凡尔赛等等。哪怕是在最好的朋友之间,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我现在可能对这些极度敏感,我特别害怕我会陷入优越感里面。当时其实我不是非常弱势的一方,因为那时候是我成绩比较好的时候,我其实也会觉得我那时候是不是陷入某种优越感当中了?成绩差的时候,我也会担心自己被人歧视。所以两种我都特别讨厌。

  比如说当时我有很多好朋友,他们也都挺聪明的,很会考试,成绩不错。但是我们交流的时候就会时不时的说到说XXX才考多少分,XXX才考几分。我以前是很享受这种感觉的。就觉得我们这个圈子都是好学生,我们都是天上的神仙,可以俯视那些凡人。回想起来,我当时是有很强的这种优越感的,但是这种优越感会是我学习,保持成绩不掉下来的动力。

  后来我就给自己的心理设置了一些政治正确。我一旦想到这些,哪怕只有一丝这样的念头,我也会很讨厌。跟朋友交流的时候,如果我感受到自己有优越感,我也会很难受。但是那一回在上海和朋友们交流,我就几乎没有这种难受的感觉。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我几乎没有感觉到这种自我谴责的感觉,不是要强迫自己做到什么,而是没有任何利益目标,就是很开心。当时我还发了一个很长的朋友圈,也和其中认识的一个朋友聊天,聊了一些共鸣的内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追求的状态,也希望我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再玩一次,交到更多这样包容的,不标签化地看待自己的朋友。

  我希望我的经验与困惑能得到尊重

  其实回想起一路走来的经验,我也会思考,到底什么是我真正在意的事情?像我之前在文章里就提到,我一开始非常痴迷于道教的哪些东西。现在回想起来,我也可以把那个时候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刚刚接触,并且愿意了解道学。那个时候,我的转变主要是因为我很喜欢一位老师,在和他交流的时候,我感到很开心。其实回想起来,很多人接受无论是宗教还是别的一些信仰或者思想,往往都不是从具体的教义,思想体系或者某种神秘仪式开始的,而是从接触一个人开始,这个人可能是一个热情的,乐于助人的陌生朋友,至少从我的经验来说是这样。

  第二个阶段,我才会开始深入道教的信仰。这个时候,教义和理念才会慢慢变成非常重要的东西。具体来说,当时支撑我深入了解道学的,主要是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当中的“天”、“圣人”这种理念。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深入道学,是因为道学为我提供了一种整合自己生命经历的观念体系,换句话说,那些可能我自己想不通,别人也理解不了的生活经验,道家思想可以给我一个解释

  我从服膺于道家思想到认同马克思主义,也主要是上边提到的两件事:一件是见了阳和平老师,另一件就是上海之行。之前提到,我在上海之行的过程当中有感受到一种温暖,一种可能在网上交流得不到的感觉。我觉得这种温暖,一方面是因为我在现实当中能与大家一起出去玩,有一种游园会的感觉,我会感觉线下的交流还是会给人力量。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不过我在这里说的尊重可能和之前罗马谈到的不太一样。罗马谈到的那种尊重,主要是大家可以自由的表达观点,然后可以求同存异,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我想说的尊重,可能主要是大家对我自己的经验和困惑的尊重。

  在上海的时候,我对大家的许多生活的经历感到惊奇,自己当时也有不少的困惑与问题。所以当时我更多的是在提问,在向大家“请教”一些问题,所以从我的视角看,其实没有太多观点争执的交锋的土壤。但是我在提问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困惑与问题是被认真对待,认真思考的。比如有时候在网上和人交流,我提出一些问题的时候,有人会直接和我说“你这个问题是伪问题”。我每次获得这样的回应,其实还是会比较受挫的。但是那次,我觉得总得来说大家会认真对待我的困惑。我觉得,这可能是我比较期待的一种讨论环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