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的债奴——国库堆满白银的满清帝国为何全民负债?
作者注:本文仅为历史探讨,史料由AI收集,如有差错,敬请指正。
所谓“康乾盛世”,听起来挺气派的,GDP全球第一,外贸出口热火朝天,瓷器、茶叶、丝绸让外国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清廷,国库堆成山。
然而,这盛世的光鲜底下,却藏着个貌似自相矛盾的现象——高利贷像野草一样疯长,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谁都逃不过。老百姓借钱讨生活,官员借钱买官上位,富商攥着银子放贷发财,穷人越穷,富人越富,所谓的“盛世”,是成了高利贷的狂欢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一个国库空前富裕的时代,而百姓却得靠借贷过日子。
一、底民连饭都吃不饱的“盛世”
康乾时期,历史纸面上确实风光。高产作物推广、农业技术进步,社会相对稳定等让人口猛增。外贸顺差年年有余,白银像流水一样从海外淌进来。
可这繁荣的背后,藏着个大问题,钱流到哪去了。
耕地面积增长跟不上人口爆炸,农民人均田地越来越少,江南号称鱼米之乡,可不少农户一年到头连饭都吃不饱。
而出口赚来的银子呢?大多落进了皇室、官僚和富商的口袋,老百姓手里还是空空如也。
这时候,高利贷就成了“救命稻草”。赶上灾年,庄稼颗粒无收,借钱买粮;家里婚丧嫁娶,凑不出分子钱,借钱应急;好不容易风调雨顺,想多种点地,没本钱买种子,还是得借。
清律规定,借贷月息不得超三分(3%),年息36%封顶,可实际呢?民间“印子钱”动不动月息30%,年息轻松破百,借100两银子,一年后还不上,利滚利能把人活活压死。
福建有个案子,乾隆十九年,曾某向胡某借了1100文钱,约好每天10文的利息,五天一结,七个月下来,利息滚到2040文,比本金翻倍还多,最后还不起,债主逼他卖儿子,逼出一桩命案。这不是个例,清初类似的债务纠纷多得数不过来。
二、皇帝亲自下场放贷
高利贷这么猖獗,到底是谁在撑腰?答案有点讽刺:管事儿的人自己也在放贷。满清皇室便是最大的老板,雍正上位后,查抄其弟弟允禟家时,查出80多张债券,值10万多两银子。到了乾隆年间,放贷业务由内务府“专业化”操作。
乾隆二十二年的一份奏销档里写得清楚,内务府多年累计放贷本金195万两,收利息52万多两,这收益率可比种地开厂高多了。皇帝带头赚钱,手下的大臣自然不甘落后。和珅就不用说了,42座钱庄、75座当铺,京城里的放贷生意没他插不上手的,但最后,不过为嘉庆做了嫁衣。
再往下看,地方官也忙着“发财”。清朝官场有个潜规则,叫“火耗”,也就是收税时多收点银子“损耗费”,这钱名义上归公,实际上多半进了官员私囊。这些银子拿去干嘛?不少也用于放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