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副主席”称谓的由来
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岁月里,曾经有多种职务上的称谓。其中,在革命战争年代,“周副主席”的称谓最为人熟知。“周副主席”一职中的“副主席”所指的是周恩来曾较长时期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及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副主席。本文结合各种史料,披露周恩来担任中革军委及中央军委副主席职务前前后后的过程。
1927年5月起: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长、中央军委书记等职
1920年11月起,周恩来到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4年秋,周恩来回国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后改任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长),是中共党内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同年11月起,先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在此期间,他致力于创建军队政治工作制度,不仅在当时对提高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后来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26年冬,周恩来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兼中央军委委员。1927年2月,任中共上海区委军委书记。3月,他和罗亦农、赵世炎等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并担任起义总指挥,经过周密的准备,起义取得胜利。
1927年5月,周恩来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军人部(也称军事部)部长。同月底,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周恩来代理中央常委职务,参加中共中央核心领导。从此以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周恩来一直是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序幕。
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失败后,周恩来后转赴上海,参加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此后大部分时间仍主管军事工作,并积极指导各地的武装暴动。1928年6至7月间,参加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后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央军委书记等职。
作为中央一个较长时期分管军事工作的最高领导人,在周恩来等的领导下,中央军事部(中央军委)先后训练和派遣大批军事干部支持各地红军创建根据地以及到国民党部队中从事兵运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红军三大主力的创建与形成,与周恩来当时的工作都有重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