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释义:为什么现实中不能用劳动时间去证明价值?
经济学是从价值理论走来的,劳动价值论是早期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今天的经济学早以分化,主流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在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西方经济学的高楼大厦。过去的劳动价值论,也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取代了。争论劳动价值论是否成立,焦点还是我们能不能用劳动时间去表达价值。有的专家和学者还尝试通过数理统计的方式,证明劳动时间和价值存在必然的关系。这显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了!凡是以为统计劳动时间就可以确定产品价值的任何设想,既是徒劳的,也是荒唐的。
对于劳动价值论而言,价值和价格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是密不分的。价值的本体是商品,不是劳动。我们判断商品的价值,是基于我们能看得见的商品,不是基于我们不能看见的劳动。有人质疑,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凝聚在商品之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价值不正是劳动时间吗?可是他忘了,马克思还说了,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高度统一,也就是说价值和价格是统一的。只有价值和价格是统一的,我们才有价值等于劳动时间的结论。价值等于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论的结论,不是劳动价值论的定义。我们不能因为劳动价值论做了这个结论,价值就可以不承认价格了。
有人可能提出来,既然价值等于劳动时间,为什么我们不能够通过劳动时间确定价值呢?其实这种方式,属于劳动价值论中的李嘉图学派,早在200年前的一场学术辩论中,就已经宣告破产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价值构成比过去更为复杂。在过去那种简单劳动的时代都不自证成立的学派,在今天这样复杂劳动的时代又怎么可能自证成立呢?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有什么不同,我们还是举例说明吧。一件商品的价格是100元,马克思和李嘉图都认为,这个商品的价值就是100元。李嘉图认为,这个100元和劳动时间有关系,而这个劳动时间是包含在这个商品之中实际发生的劳动时间。马克思认为,虽然这个100元和劳动时间有关系,但是这个劳动时间要分成了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劳动力价值(工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利润)。必要劳动时间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剩余劳动时间可就大不相同了,后者未必是那个可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价值转形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企业最终获得的剩余价值不是直接来源于自身,而是来源于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我们看到的剩余价值,很有可能包含其它行业的劳动者的贡献,比如说农民。现在的农业,基本没有税收,也没有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劳动,甚至很多发达国家还要为农民提供补贴,这是否说明农民没有为国家提供剩余价值呢?当然不是!农民一样会创造剩余价值,只不过剩余价值不在自己身上而已。不管农民创造了多少剩余价值,这个价值都在社会总剩余价值的盘子里。你能分配到多少剩余价值,要看你的固定资产的盘子有多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整个社会是按照资本的权重分配剩余价值的。